20100101自由時報
編譯劉千郁/特稿
中國與東協國家貿易額近十年來成長速度驚人,二○○八年中國占東協國家貿易比率為十一.三%,在東亞各國中僅次於日本。
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自今日生效後,將成為一個十九億人口的廣大市場,近九成貨物免關稅,中國可能成為最大受益者,不但可以更低價格買入東協國家的石油、橡膠、礦產等原物料商品,更可以低價商品進軍東協國家市場。
東協各國對中國貿易額最高國家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為機械、電子產品,這些產業可能因開放衝擊最大,無力招架中國的低價競爭。
對中國貿易依存較低的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主要出口礦產品或製造業原料至中國,在自由貿易區啟動後,雖然有利原料出口增加,卻也同時要面臨中國工業成品大舉入侵。
東協各國由於產業結構類似,優勢產品雷同,多集中在紡織、成衣、電子產品,加上本身市場規模較小,相互競爭激烈,一直以來是以出口作為經濟發展途徑。不過與中國的零關稅一旦啟動,大開方便之門,是否能產生互補效果,有利自身經濟發展,仍是未知數。
東協國家為了自保,可能實施隱性的非關稅壁壘保護本國企業,印尼已經要求延後撤銷鋼鐵、紡織、石化與電子等產品關稅。此外,中國產品進入,可能造成東協市場走向削價競爭,進一步拉低本地廠商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