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5自由時報   芬蘭脫俄化vs.台灣中國化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105自由時報   

馬政府對中國卑躬屈膝、導致台灣自主權逐漸流失,實在不能叫「芬蘭化」。「芬蘭化」因為法理主權尚在,所以時機成熟,是可以逆轉的。馬政府在中國不承認台灣主權的情況下,推動與中國的經濟、政治整合,只有方便中國併吞台灣。一旦整合併吞成功,台灣就擺脫不了中國、喪失逆轉機會。

事實上,芬蘭已經逆轉、已經不再「芬蘭化」了。芬蘭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體系的帶領下,已經排除俄羅斯對其經濟的強大影響。蘇聯瓦解之後,芬蘭有智慧的選擇於一九九五年加入歐洲經濟同盟(EU),並於一九九九年首先加入歐元區。芬蘭透過歐盟及其所簽訂的三十幾個自由貿易協定展開其全球化的策略。

芬蘭脫俄入歐展開全球化的成就是,二○○八年芬蘭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是歐盟諸國,佔其總出口額的五十六%,非歐盟的歐洲諸國佔十八%,其中俄羅斯只佔十一.六%,只與瑞典的十.一%和德國的十%相當。

反觀台灣,多年來即使在管制與歧視下,台灣四十%以上的出口與七十%以上的對外投資,還是以中國為終點站與目的地。在這種客觀條件下,馬政府卻還執意要與中國簽訂ECFA/FTA,成為「一中市場」的一部分,讓台灣更依賴中國、讓中國對台灣有更多的籌碼進行勒索控制,真是匪夷所思。

根據台灣官方的研究報告,ECFA簽訂之後台灣進口的增加量有六十%會從中國來;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會排擠台灣對日本、東協、美國與歐盟的出口。這和芬蘭所進行中的以全球化、降低強鄰俄羅斯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台灣可以從芬蘭學到什麼?第一、和芬蘭選擇加入歐盟一樣,要和中國以外的國家建立更親密的經濟關係,至少要遠離中國、擺脫中國經濟的羈絆與風險。中國邊緣化台灣的理由只有併吞可以解釋;為了逃避邊緣化而和獨裁的中國簽訂ECFA的結果當然是比被邊緣化更慘的、政治與經濟上的被併吞。

第二、芬蘭以知識經濟為主軸,以高品質的人力與優質的生活環境,而不是低稅賦與低工資,留住本國資本並吸引外國投資,使其在全球化中獲得穩定的長期利益。以芬蘭為借鏡發展知識經濟,亦有利發展國內市場、減少對外依賴。只要台灣有民主、人權、治安、教育、環境與生活品質,台灣就有生存的依靠,就不怕被中國邊緣化。


(作者林健次 為留美經濟學博士、台灣教授協會社經組召集人)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