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1自由時報
「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這笑話,正發生在台灣的農產品驗證標章上。一套宣稱「優良農業操作」(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吉園圃」,另一套則標榜「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aiwa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產銷履歷農產品」(簡稱TAP),造成農民的困擾與消費者的混淆:農民搞不懂該申請哪種驗證?消費者也分不清啥是讓人放心購買的安全農產?
農委會官方說法是,外銷農產用「TAP」,國內銷售用「吉園圃」,並且農場已通過產銷履歷驗證者,還可以換證(多一張「吉園圃」),因為「產銷履歷」驗證是高標,而「吉園圃」是低標。
吉園圃採取自由登記制度,人人通過、管理鬆散,因此三年前才由二維條碼建構的TAP取而代之,只要條碼機一刷就可查出生產者姓名、照片、產地資料,這和國際間通用的驗證制度相仿,農民還需接受輔導上課,才能取得一套農委會補助的標籤印製機與電腦設備,為此政府至少已付出上億元的經費;孰料新任主委陳武雄上台後,又將他當初推行的吉園圃死而復生。農委會真的是錢多得花不完?還是施政倒退嚕?
(作者李宗衡 為屏東縣農業發展協會執行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