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6自由時報
現在雖有景氣復甦的跡象,但失業問題仍然嚴重,因為需求勞力多的製造業已經外移,導致非自願性失業極為普遍,二十世紀日本也有空洞化危機和僱用危機與我國現狀頗為相同。兩岸在互通的過程中,人力資源的互補與流動,必不可免。在同工同酬與供需調節之下,中國的薪資水準會因為台幹的較高所得而快速拉高,台灣也會因為中國人才流入而薪資水準下滑。
回顧上世紀美國八○年代到九○年代初,因為經濟衰退與去工業化現象,導致中階勞力需求大幅萎縮。社會學家與研究潛在課程學者曾發現職業訓練機構輔導就業時,不斷灌輸勞動者向下修正對職位高低與收入的期待,進而在輔導面談時教學員隱藏高學歷,以避免超過資格的尷尬,並以動機職能不足去掩飾中高齡就業受歧視的現象。有關這種向下流動再社會化現象,在台灣也隱約出現。
台灣雖然有六十萬的失業者,但高階的專業人員與低階的勞力者仍有欠缺,職業訓練目標大多仍設在培養中階技術人才。最近發現我們大樓管理員是銀行經理被優退來的,晚班的值勤員竟然是留美醫學士,就業市場有嚴重的向下流動現象,有些台大畢業或具有企管碩士學歷的人找工作竟也自動的將履歷表的最高學歷刪除。期望待遇也紛紛向下探底,可以預期
1-1方案的兩萬二很快會破底,主政者不可再麻木。
(作者廖昭昌 為就業服務輔導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