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3自由時報   中國的社會隱性風險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123自由時報   

全球網路巨擘Google揚言退出中國市場的事件,近日來鬧得中美兩國輿論沸沸揚揚,不論Google當初發難與目前妥協的態度是基於商業利益或道德原則,我們從事件始末看到一個長期沒有改變的事實,就是中國在處理外資商業糾紛時的國內保護主義態度,以及中國社會面對外資糾紛事件時所衍生的民族主義輿論。

各種商業糾紛在國際上其實時有所聞,重點在於當地政府在處理過程中所採取的立場是否符合基本的中立性原則。過去法國達能與中國哇哈哈在商標權上的訴訟,在中國全部敗下陣來,即使後來在國際訴訟上扳回一城,仍無法改變達能在四個月前宣布出售三十九家在華合資公司的五十一%股權,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當時的訴訟過程中若沒有中國政府的立場成分,斷難造成這樣的結果,此次Google在電子郵件原始碼遭攻擊的事件中,後來轉向與中國政府協商,似乎是了解採取強硬的立場並不能爭取優勢,特別是在中國網民的輿論之下,單純的商業糾紛都可能會被無限上綱到民族情感與利益被傷害的問題。

跨國企業,特別是具有領導技術與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來一個開發中國家投資時,為這個開發中國家帶來的不僅是生產與就業活動的增加,更可能發揮提升當地產業相關技術與經營水準的正向外部效益,只要跨國企業在這個開發中國家不是獨占或寡占企業,沒有行使價格決定權來剝削勞工、上游協力廠商與消費者,則不論從開發中國家生產者或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跨國企業所帶來的應該都是正面的效益,政府應該給予公正的對待與保護。今天Google事件則不然,一個規規矩矩依照中國法令做生意,並且對中國網路發展有顯著貢獻的廠商,在面對網路安全因帶有政治意圖的駭客攻擊而遭受威脅下,還要面對同業,以及中國網民所言為失敗找藉口,或以退為進,想占更多中國人便宜的批評。中國投資環境中,來自社會的一種延續租界時代的被害妄想情緒,以及文革時代的紅衛兵性格,是所有外資企業應該重視的隱性風險。

(作者呂曜志 為台灣智庫諮詢委員、美國密蘇里大學經濟學博士)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