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6自由時報
記者蘇永耀/特稿
陸委會把ECFA定位為地區對地區的關係,再度挑起主權的敏感神經。這種降格矮化的法律論述,也把台灣逼入一中架構的死胡同,更加深民眾對馬政府快速傾中的負面形象。
從台灣的民主歷程角度,包括結束動員戡亂、推動國會普選、總統直選、乃至確立公投的法律機制;說明台澎金馬早為實質的獨立主權國家。自稱「地區」,等於否定國家的身分,面對中國已先矮了一截。
尤其,北京在對外及兩岸定位上,就是以代表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居,從未接受「大陸地區」說法。
所以,馬政府以憲政規定為由,將台灣退化到國不成國的主權模糊階段,淪為「對岸是國家、我們是地區」的難堪局面,只是徒增國際笑話。若真恪守憲法,「固有疆域」可涵蓋了中國、蒙古國,馬政府敢公開做此主張嗎?
憲政精神是動態的,而非在僵硬的條文裡打轉。
當台灣兩千三百萬住民都自我意識為主權國家,這種集體意志正是政府拓展對外關係的重要支撐力量,面對兩岸更是如此。
李登輝時代的「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執政的「一邊一國論」,也都是在既有的憲政基礎上,深化主權國家的概念。但馬政府上台後,快速拋卻對台有利的政治資產,不僅讓兩岸愈趨傾斜與不對等,也徒增社會的對立。
前年為了海協會長陳雲林首次來台,馬政府拋出兩岸是兩區關係,引發各界撻伐。這次為急簽ECFA,地區對地區又搬上檯面,等於向北京政治表態。諷刺的是,剛好遇到馬英九昨晚出訪邦交國,總統之尊,即被貶為地區領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