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9自由時報
記者黃維助/特稿
綠營力倡恢復立院兩岸小組運作的必要性,藍軍一句「疊床架屋」,表態封殺此議。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阻撓立院成立兩岸小組及反對制定兩岸協議處理專法的幕後影武者,正是一人獨霸的總統馬英九。
馬英九上任後政策傾中,恢復立院兩岸小組運作及制定兩岸協議處理專法,是在前年六月江丙坤完成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等協議後,由立法院長王金平向行政部門所提之建議。但以馬為首的行政體系自始即抱持抗拒立場,刻意弱化國會監督力道的企圖昭然若揭。
最初外界提出上述兩項建議時,馬英九表面似無預設立場,且慎重交付相關單位研議,結果行政體系先後抬出各類「似是而非」的反對理由。
諸多反對理由中,包括馬在內,藍軍公開陳述的主要意見就是立院監督兩岸事務已有現成機制,足以因應國會監督之需,不必疊床架屋。這種反對理由本已牽強,孰料馬政府內部研議時,還提出更多荒誕不經的論述。
內部討論時,馬政府設下的第一道禁制關卡就是「總統職權有遭侵犯之虞」,援引憲法增修條文、國安會組織法等法令,定調兩岸協議及兩岸政策的推動均屬總統職權,若讓立院成立兩岸小組、另訂兩岸協議處理專法,一旦運作出差錯,總統職權將遭侵犯;而這項反對理由就是在內部講,擺明警告黨內支持上述提議的人,該識趣噤聲。
馬還搬出「歷史篇」,指兩岸條例中有關立院對兩岸協議審議的規定,其制定背景是為落實當時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為的是緊縮兩岸經貿往來,與當前開放政策背道而馳,時空環境不同,沒必要再另訂專法。
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其實是詭辯,現行兩岸條例中,有關國會監督機制其實是殘缺不全的「簡易版」,正因當時是戒急用忍時代,兩岸沒啥協議可處理,但馬上任不到兩年,兩岸已火速簽訂十二項協議,馬政府竟刻意扭曲兩岸協議處理專法的必要性,不讓國會有更完備的監督機制,動機可議。
馬英九表面上尊重國會的戲碼一定演足,但立院想要完整行使職權,則是「門都沒有」。面對行政權獨大,立法院難道真的願意一直被矮化成立法局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