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0自由時報
馬政府不顧民意反對,全力推銷所謂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昨日主帥馬英九親自上場,不料一場記者會下來,卻仍是空泛的說教,對於各界的五大質疑:一、廣大勞工與農民是否受害?能否保證不開放中國農產品與勞工?二、既知必須編列九百多億元預算補貼受害企業,為何執意簽署ECFA?三、受害者是否僅為少數產業或紅色企業?四、中國一再宣稱ECFA與台灣跟他國簽FTA無關,為何政府一再對內聲稱中國不反對?五、為何反對國會設兩岸監督小組,反對ECFA公投?皆未能提出令人滿意的答覆。顯然,這又是馬英九行事風格的展現,亦即從不檢討政策、路線的對錯,只是企圖利用宣傳手段,來化解阻力,愚弄人民。
與中國簽署ECFA,是馬政府執行傾中政策的最關鍵環節,但因人民普遍質疑與反對,認為簽署之後台灣經濟必然被中國掌控,因此馬政府的圖謀一直未能得逞,於是焦慮感愈加強烈,逼得馬英九只得親上火線,意圖運用其個人魅力,欺瞞民眾。然而,此舉注定必然失敗,一則馬英九登上大位後,無能、鴨霸與親中的真面目已被人民看穿,施政滿意度由就職總統時的七、八成,短短一年半已降至兩成,個人魅力與光環早已褪色,成為票房毒藥。此番馬政府欲以馬英九的個人魅力說服民眾,不啻緣木求魚,請鬼拿藥單。再則,ECFA是典型的包著糖衣的毒藥,近年來在企業、人才、資金西進後,台灣經濟已呈空洞化,一場全球次貸風暴的吹襲,更讓台灣脆弱的本質暴露無遺,本應扶植本土產業的生根發展,才是固本培元之道,但馬政府卻將毒藥當成解藥、補藥,欲強迫民眾服下ECFA。此舉當然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認同。
更何況馬英九慎重其事舉辦記者會,美其名為「總統報告」,既然刻意凸顯一副對人民負責的精神,何不將此事交給全民決定?換言之,ECFA牽涉經濟與主權。其一,此約一簽將影響台灣經濟的繁榮與衰敗,因此必須透過全民大辯論,讓民眾了解事實真相,再由多數人民決定是否簽署,而公投正是解決此一爭議,廣納民意的最好途徑。其二,馬英九一再宣稱ECFA不涉及政治,協議本身不會出現像「一國兩制」、「一中各表」、「和平統一」之類的政治語言,但其實ECFA本身就代表台灣的自我矮化,否認自己為一個獨立國家。事實上,兩個國家之間應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中國既不願與台灣簽署FTA,更阻止它國與台灣簽FTA,本質上即意味中國否定台灣是一個國家,而以它和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為例,ECFA顯然只是CEPA的變種,只是為了矇騙台灣人民,才創出一個ECFA的新名詞。然而,無論名詞如何創新,皆屬掩耳盜鈴手法,遮掩不了馬政府自貶為一個地區、堅持一中原則的本質。
其實,多年來產業西進,本土製造業與農業面臨嚴苛挑戰,一旦讓中國低價商品、農產品與勞工進來,台灣產業與勞工的命運不堪設想。馬政府顯然不敢保證絕對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與勞工,加上中國官方雖未公開施壓,但其智庫的相關研究論文卻一再指出,禁止中國農產品來台是不公平貿易,因此即使馬政府暫不開放,但相關解禁的輿論氛圍已在醞釀中。尤甚者,馬政府欲以補貼方式彌補受害產業,但政府財政收支已是嚴重赤字,舉債佔政府預算與總體GDP快速攀升,加上產業外移,就業機會流失,稅收必然減少,財政惡化,何來經費補貼受害產業,難道是擴大舉債,造成惡性循環嗎?
易言之,馬英九雖然聲稱簽署ECFA,乃在「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簡直是睜眼說瞎話。真正的結果恰恰相反,ECFA一簽,台灣只有少數紅色商人獲利,絕大多數民眾卻要飽受薪資下降、飯碗不保的痛苦,而多數企業也將面臨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導致倒閉的惡果。多數台灣人民都已了解ECFA是毒藥不是補藥,因此不論馬英九這位江湖賣藥郎中如何強辯與誘惑,都激不起民眾購買的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