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2大紀元時報
【記者田清/編譯】中國正在經歷其特有的品質危機,中共官員正在尋找仍然在貨架上的170噸三聚氰胺奶粉;這是在醜聞爆發1年多後,經營者為了蠅頭小利,竟置公眾安全於不顧,讓人難以置信。而最近在日本,在豐田汽車的召回事件後,討論著重於汽車業的所有問題。
米德勒(Paul Midler)是《中國製造劣品》(Poorly Made in
China)一書的作者,他在《華爾街日報》9日發表文章指出,仔細檢視這兩個產品醜聞,可以看出這兩個國家,在他們達到產品質量的方法上有多麼不同,也可以看到中國真應該向日本多多學習。
中國目前遇到的品質挑戰,有時候被和日本在50和60年代,從生產低質商品的壞名聲中走出來的經歷相比。當時日本也遭受慘痛的工業災害,如水俁市(Minamata)的水銀中毒導致1千人死亡。不過,日本的領導企業從此能夠建立強力的品質信譽。雖然目前的汽車召回事件規模很大,有設計錯誤和電子故障問題,但和中國故意操縱產品相比,尤其是這種操縱狡猾到避開第三方控制的努力,其實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問題。
在中國,經營者為了蠅頭小利置公眾安全於不顧,讓人難以置信。2008年的乳品業醜聞很有啟發性。我們只知道最終的結果:6名嬰兒死亡,30萬人生病和超過5萬人住院治療,給許多中國家庭帶來的無限的悲痛。
三聚氰胺醜聞是近年來中國品質危機中,最令人不安的一個事件。這不僅僅是造成受害人痛苦的問題,而是整個汙染事件可能是幾十家公司、數百人知情的公開祕密。雖然一些涉及2008年醜聞案的人聲稱,他們不知道三聚氰胺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但是最近這一波被查獲,使用三聚氰胺的人,不可能不知道。
更糟糕的是中共政府的頑固反應。北京對於今年的三聚氰胺醜聞嚴重掩蓋。中國記者被警告不得報導牛奶案的細節。因孩子受害於三聚氰胺產品,而試圖組織起來抗議或要求賠償的父母,卻被以「擾亂社會秩序」關入監獄。
中共政府指揮下的法律制度無法為受害者伸張正義。分銷和生產毒牛奶的犯罪人當中只有少數人受到嚴格的處分。有2人被處死,更多人被放過。對於過去的醜聞,中共的反應一直是用政府的盾牌來保護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再出現欺騙行為也不會讓人驚訝。
三聚氰胺事件說明了,中國製造商只注重短期獲利的危險。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意外,不過三聚氰胺混入牛奶並不是巧合。警方指出,這次的三聚氰胺事件可能是2008年事件的繼續。一些分銷商把受汙染奶粉重新包裝,並且上架。他們無法接受這麼多奶粉被扔掉,即使這種汙染很危險、即使可能受到懲罰。
日本近幾十年的高品質聲譽,多歸功倡導「全面品質管理」之父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
戴明強調,品質必須被正面對待,必須被視為推動長期成長的關鍵。一部分受到戴明的影響,今天的日本極為重視對品質的追求,而這種眼光,使當今的日本成為各種製造業的創新者。
在中國,即使是最明顯的生產錯誤,或最令人震驚的不道德行為,員工也不敢告發。在和許多工廠合作中,我發現線上作業員完全不願提出任何實情報告。使經理人忽視可能會導致麻煩的問題。每個涉及的人都在計算風險,最後他們決定保持沉默以減少紛爭,至少在短期內。當員工應該大聲說話時,他們傾向用別的方式代替。
中國的品質危機問題,其一是,著重於努力提高製成品品質。當每一次醜聞爆發時,其解決方法就是測試更多的成品。這種事後的方式不符合一個持續性的、系統性的改善方法。正如戴明所說:「我們應該在過程中努力,而不是結果。」
中國不應該因為日本最近的失誤而幸災樂禍。日本的品質出問題令人遺憾,不過那是失常,並不能代表日本的製造業。較之從前,中國現在更應該把世界羨慕的日本,作為中國經濟採取品質和產品開發哲學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