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5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有個邏輯必須釐清,政府的政策尚未聽取各界意見就逕行裁定勢在必行,推動的過程遇到質疑也不事展延、還聲稱絕不改變,這樣的決策者以支配者自居,他回過頭告訴大家政府一定會優先考慮某些人的影響,可能嗎?有用嗎?
大年初一,馬英九到各地輔選,就向基層民眾做了如前所述的保證,他說:政府簽署ECFA一定會優先考慮對台灣以及台灣農民、勞工的影響,問題是洽簽ECFA的動機不是為了農民與勞工,事前也沒有聽取農民與勞工的意見,未來也不打算因為農民與勞工的反對而不簽,則對農民與勞工的影響又能如何「優先考慮」呢?
果然,馬英九不僅「優先考慮」沒做到,他連「落後考慮」也做不到。昨天他公開背誦的依舊是經濟部提供的小抄:政府未來十年將編列九五○億的預算來做振興輔導、調整體質及損害救濟工作,此外再也沒有升級版的資料更新。靠這點,能如何考慮?
論時間點,中國的胡錦濤早在小年夜就已經對「台灣農民兄弟」喊話了,就力道,人家強調的是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農民兄弟的「利益」,棋後一著的馬英九提的只是負面表列的「影響」,可以說,光比講空話收攬人心,馬英九連胡錦濤都不如。
九五○億的預算是全民的納稅錢,一個政府的施政如果只從圖利小部分人為出發,而後振振有詞的說他會拿大家的錢去補貼那些受害者,這算是哪門子的公平正義?
當初馬政府標榜兩岸經貿所開創的利益將由全民所分享,現在怎麼變成了利益由一小撮獨吞、後果則由全民承擔?
台灣人民是善良的,總統大過年的到中南部去「落」台、客語,當然見面三分情,但是一個自詡菁英治國的人不能拿自己的不用功、不用心來欺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