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0大紀元時報  藏維族民眾難分享經濟發展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220大紀元時報  

事實上,許多專家和評論人士都認為,推動西藏和新疆經濟發展,並不能解決中國西部日趨嚴重的危機。

迪里夏提表示,新疆經濟在過去20年確實有很大發展,但維吾爾族人並未獲得多少利益,且已完全失去當地經濟支配權。他認為,新疆的問題是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問題,強化經濟作用不大。

新疆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2008年之前,新疆維持10多年近10%的經濟增長。2008年,新疆全區GDP大約為4,200億人民幣,但其中新疆石油公司創造了大約2,400億,新疆建設兵團為520多億,將近占全區GDP的70%。

「烏魯木齊汽油價格,比上海還貴,」一位烏魯木齊維族市民對《新週刊》表示,「北京是用新疆資源支持比我們富得多的上海。」根據中國官方的資料,2005 年,新疆石油石化工業銷售收入1,100億元,占自治區全年生產總值2,609億元的42%,到2008年,新疆石油石化產值占工業總產值6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疆20%以上,上繳稅金約占新疆全區財政收入30%。新疆石油管理局員工人數只有4萬多,其中維族不到1%。

另一占據新疆經濟資源的組織是新疆建設兵團。新疆兵團壟斷了新疆另一項主要工業產品——棉花和棉紡。「兵團就是不穿軍服的軍人。」那位維族市民解釋,他們占了新疆最好的土地。

擁有250萬人的新疆「建設兵團」目前擁有土地面積7.43萬平方公里,占新疆總面積的4.47%,占據新疆適耕綠地4成。

「經濟問題,在新疆就是移民問題,鼓勵經濟發展,其實就是鼓勵內地漢人移民。」迪里夏提總結說。

在西藏,2001年至2005年「十五計畫」期間。北京中央政府向自治區投入900億元資金,是2001年西藏自治區國民生產總值(GDP)的6.5倍,平均每個西藏人口獲得3萬2千元人民幣。但這筆巨額投入,並不能阻止2008年西藏發生大規模騷亂。

要保護民族生存

「我們藏族人爭取的,不是生活水平提高,不是多要些錢,我們要的是藏民族的存在和發展。」流亡政府的官員貢嘎說。他認為,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文化延續最為重要,西藏民族的文化即佛教文化,因此中共推動西藏經濟而打壓藏傳佛教的政策,「其實是用錢買我們民族的消失。」他認為,西藏人不可能接受這種政策。

北京的新政策包括在西藏推動學童免費教育,所有適齡青少年,直到高中所有費用一律全免,農牧民醫療全包,並增加「低保」生活補貼。這政策不但在西藏自治區實行,也將在所有藏區推行。

新疆則略有不同。根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北京將加快維族學生移居其他省份速度。烏市一位教師說,內地的高中和初中班,每年都向新疆擴招維族生學生。「擴招把他們年輕人全部輸送到內地,他們在內地一上完學後就留在內地,就地安排,慢慢就把他們稀釋掉了,我們這個新疆內初班(到內地上初中),現在每年都在擴招,從剛開始700人,到現在的5千人,還要再增加名額。」

該教師稱,所謂內高班,8成以上是維族人。「剩下的就是回族等其他少數民族,比例也特別少。上完高中或大學以後,都就業去。中央政府有他的決策,維族人人口就越來越不多了。」

內高班全稱為「新疆內地高中班」,由西元2000年開始推行,學制4年,使用漢語授課。在新疆,歷來有所謂「民轉漢」的說法,凡少數民族中成績好的學生,都讓轉學到漢族為主的中學,之後升學就業一律優先,以此吸引維族中精英人士加快漢化步伐。而在這基礎上再推動「內高班」,顯示北京加快了新疆漢化的過程。

新疆政策歷來比西藏更嚴酷

中共的治疆政策歷來比治藏政策更為嚴厲。

50年代擔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王震率軍進入新疆,一直採取高壓政策。正是由王震開始,新疆的「建設兵團」成為中共治理新疆的主要手段,兵團不但是准軍事單位,也是經濟自主組織,更被維族人視為「武裝移民集團」。

在西藏,50年代中共和西藏高層簽訂《十七條協議》,實行藏人治藏,在1959年後才全面接管政權。西藏的反抗持續近20年,直到70年代後期,藏人遊擊隊仍然活躍。

2006年,新疆第二把手,也是兵團出身的張慶黎到西藏任中共書記,形勢更為緊張。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張慶黎把新疆經驗用在西藏,是2008年拉薩事件的一個催化劑。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