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6自由時報
寶島歌王洪一峰辭世,似乎也帶走了我父執輩那代五、六十歲以上台灣人的歷史記憶。「舊情綿綿」、「思慕的人」、「悲情的城市」等,正是唱出那年代,大批「沒水準」的中南部鄉親,離鄉背井到工廠、都市拚出台灣經濟奇蹟的思鄉情緒。
一九五○年代中期到一九六○年代中期,是台灣河洛語電影最蓬勃的時候,電影產量高達上千部;之後在國民黨「反共愛國」與國語政策下,反共愛國電影取代了台語電影。此外,在一九六二年台視開播的初期,台語節目也極受歡迎,因為當時高達七十五%的台灣人口母語是台語。
然而,在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當下,國民黨以少數人的統治語言強勢壓制台灣當地的語言─客家話、台語、原住民語言。國民黨政府早在一九五六年就正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講「方言」,違者除了罰款還可能得掛狗牌懲罰;但可笑的是,假如學生講的是上海話這種方言,卻不會受罰。
由於廣播電視在一九六○年代開始蓬勃發展,國民黨進一步將手伸進其中。如今,國民黨政府要員竟還有臉表示,對洪一峰的辭世感到不捨與遺憾?而且,寶島歌王洪一峰的那個年代,就是馬英九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年代。
(作者許建榮 為澳洲Monash大學語言與文化學院博士候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