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8自由時報
記者黃維助/特稿
馬政府大幅開放兩岸政策,表面上成功營造兩岸大和解的氛圍,但推動傾中化政策的後遺症難解,反而加速惡化兩岸「失衡」現象。
兩岸軍力失衡問題「由來已久」,在自製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台灣要奠定足與中國抗衡的軍事防衛根基,只能尋求對外軍購,但中國始終扮演阻撓台灣對外軍購的最大絆腳石角色,即使是面對傾中化的馬政府,中國也從未有絲毫的鬆動,甚至採取全力防堵措施;因此,馬英九的兩岸和解、不與中國搞軍備競賽那一套自欺欺人的說詞,顯然無助於減緩兩岸軍力失衡的情勢。
更甚者,在對外關係上,馬政府刻意營造兩岸大和解,也易令國際社會誤以為兩岸情勢和緩,台灣爭取軍事裝備強化防衛力量的迫切性也跟著減緩下來。為避免弄巧成拙,結果台灣要反過頭來向歐美等國際社會說明,強調兩岸軍力失衡問題會影響兩岸談判,也會波及亞太地區的平衡發展。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國民黨等泛藍軍曾在立院長期憑藉優勢席次反對綠朝提出的相關軍購預算,藍軍當年「反軍購」的作為,此印象至今仍深植在部份美國政界人士心中,日前我方高層與到訪的美方人士晤談,在表達希望美方進一步售台足夠的防衛武器時,美方還反問,前幾年發生的國會反對軍購預算事件會不會再發生,政府高層連忙澄清並保證,這次絕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馬政府的兩岸和解暨外交休兵策略,無形中也令台灣國際生存空間萎縮化的危機進一步深化潛藏,而非馬政府所宣稱的表象正面效果,因為事實是中國仍持續阻撓封殺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鬆緊的收放程度,掌控權仍繫於中國,台灣的自我繳械,反令「台小中大」失衡情勢更趨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