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自由時報
媒
體一提台北市選民結構,慣用「藍大於綠」,但在我當台北市「資淺市民」時並無藍綠,只有「國民黨」與「無黨籍」,而且「無黨籍」的市長高玉樹銳不可當,國民黨只得出奧步,把台北市升格,市長不再民選,以調虎離山之計,讓高玉樹入閣。
改制後歷任官派市長都是國民黨籍,都「保留」給台灣人,直到恢復民選,國民黨以黃大洲迎戰陳水扁,但反李登輝的外省人不服,由趙少康代表新黨參選,陳水扁漁翁得利。
陳水扁任內,施政滿意度近八十%,競選連任卻不可思議地敗在馬英九之手,當年開風氣之先,抗議國民黨專政的台北市,從此定型為「藍大於綠」、「中國化」,老台灣人與市長無緣。
馬英九兩任將滿,接捧人選廣受揣測之際,一位與國民黨及吳敦義關係都密切的舊識,大膽斷言國民黨「一定」提名吳敦義。但他實在不懂國民黨,我說國民黨不會提名吳敦義,也不會提名台灣人。
道理很簡單:因為選民結構,包括台北市「外省人」人口及公教人員的比率高,使國民黨佔先天優勢,「外省人」把台北市長視為禁臠,國民黨如果提名吳敦義或其他老台灣人,「外省人」一定會有人介入參選,結果造成民進黨得利,國民黨沒有人敢負這個責任。
台北市資源多,選民教育、所得、自主性及對政府的要求都比較高,早就能跳出政黨禁錮,「選賢與能」以提升市政建設,這是高玉樹能以「無黨籍」打敗國民黨候選人的原因。
但從「藍大於綠」以來,台北市民忘了自己的權益與自主性,只知維護政黨與族群利益,結果市政建設一團爛污,台北市只剩下偏執、浪費與特權,而沒有足以傲人的榮耀。
把做得好的人「換」掉,或讓做不好的人繼續做,那是黨派與族群的偏見,兩者皆不可取,這不應該是台北市民的水準。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