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自由時報   「出一張嘴」已成為馬政府的施政特質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412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風光上台,不旋踵即被民眾看破手腳,施政滿意度重挫,且無論使用任何手段,搞多少置入性行銷,仍無力拉抬個人聲望,主要原因在於馬政府不肯順應主流民意,放棄傾中政策,積極振興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只會向中國傾斜,以及耍嘴皮子,將施政無能歸咎於前朝與國際大環境。台灣有一句俚語:「四十歲以上的男人只剩一張嘴」,用來形容這個行政團隊的表現,堪稱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這種「出一張嘴」的政府,剛開始說得天花亂墜、口沫橫飛,還能矇騙部分人,一旦時日久矣,甜言蜜語被拆穿,就是信用破產、現出原形的時候了。

「出一張嘴」政府的特質,就是做事不會,硬拗強辯最在行,要它提出具體方法提高就業率,振興台灣產業,完全沒法度,也提不起勁,談到向中國逢迎獻媚,一味倒貼,可就興致勃勃、奮不顧身了。因為沒有真本事,又愛面子,重形象包裝,因此一旦無能與謊言被揭穿,絕不會自我檢討反省,反而惱羞成怒。不料,此種激情反應只是暴露更多的心虛,更加失去人民的信任與尊敬。最近有關「東協加一」啟動會不會導致台灣邊緣化的議題,馬政府的反應,就是標準的「出一張嘴」作風。

馬政府為了推動ECFA,不惜一再恫嚇人民,宣稱今年「東協加一」(東協十國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啟動後,台灣經濟將面臨邊緣化的命運。然而,財政部統計我國今年第一季對東協出口數據卻打了馬政府一巴掌,因為「東協加一」啟動後,我國對東協出口非但沒有萎縮,反倒創下歷年同季次高,顯見我國經貿活力並沒有因東協加一生效而邊緣化。這是由客觀數據所呈現的事實,真相確鑿,不容狡辯,但是「出一張嘴」的馬政府官員卻立刻跳出來反駁,硬是說台灣的出口競爭力正在衰退中,其例證為過去九年台灣對東協的出口成長率相對於競爭對手南韓、中國落後,而行政院政務委員尹啟銘雖然已不在經濟部長的位子,仍一馬當先跳出來,宣稱比較二○○一到○九年各主要國家出口東協的表現,台灣雖然增加一倍,但中國成長達四.七倍。為了佐證如此說法,尹啟銘以新聞稿表示,東協加一架構協定於二○○二年簽署,其中包含早期收穫清單,東協加一的降稅是從二○○二年逐步進行,其影響早就開始,不是從今年才突然發生。尹啟銘形容:台灣是「一暝長一寸」,別人是「一暝長三寸」,能說東協加一對台灣沒有影響嗎?

尹啟銘及一干經濟部官員雖然擺出一派老大、權威姿態,要為馬政府立威,為ECFA建功,不料一出手就露餡了,對資料數據的錯誤解讀,貽笑大方。首先,台灣近十年由於產業西進,因此不僅外貿成長趨緩,亦產生偏重中國的失衡現象,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危機所在,與有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無關。其次,南韓由於未將產業綁在中國,進行真正全球化佈局,近年來經濟實力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對東協出口成長率贏過台灣,也是必然結果。尤要者,中國對東協出口在九年內增加四.七倍,更不能證明與東協加一架構協議在二○○二年簽署有關。其實,中國挾廉價勞力,以及操控人民幣匯率,對世界各國的貿易額都飛快成長,九年對東協出口增加四.七倍根本不算什麼,因為中國的對外貿易從二○○○年的四七四一億美元到二○○八年的二五六一六億美元,八年就增加五.四倍;對美國貿易亦從二○○○年的七四四億美元到二○○九年的三六五九億美元,九年之間增幅亦達四.九倍。可見中國對東協之出口增幅並不特殊,也與東協加一的運作無關。

我們之所以反對ECFA,乃是基於台灣整體利益考量,絕非意識形態的偏執,反對之立論亦建立在客觀的事實與數據上,不是盲目的激情。因此,我們也期盼馬政府,既然堅持推動ECFA,就應該同樣以負責任的態度,向人民告知ECFA的所有真相,並接受公投決定ECFA的命運,如果只想以一些謊言與狠話,與旁門左道手法,強行人民接受,結果必然適得其反,遭到民眾的唾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