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09自由時報
置入性行銷本為商業行銷的一種手法,不過,置入手段用在政治上,很容易就會成為介入、干預、影響、操控的工具性武器,它可說是一種「高招」,卻是一種最不光明、最可恥的「奧步」。
尤其政府對人民、一個大國對其欲併吞的小國,在這兩種力量不對稱的場域,使用置入性行銷手法,就是一種惡質的侵入,一種滲透與欺凌,大欺小、強凌弱的操控與征服。
前述兩種惡質的「置入」手法,在台灣屢見不鮮,而且愈來愈猖狂,一則因為馬政府本身就是「置入」性行銷的「大金主」,二則因他們的大中國意識形態相結,政經利益相通,對於中國透過統派媒體對台置入性宣傳,政府予以包庇縱容,泛藍學界無恥之士還為其張目。
這兩種「置入」的可怕,在於媒體與採訪對象的對等、監督關係,完全被顛覆翻轉,媒體變成接受金援者、乞求者,政府及中國當局則變成金主、賞賜者,媒體的獨立自主已蕩然無存。
馬政府對人民使出的置入武器,只要看強銷ECFA,以及吹捧馬任滿兩年的政績,就可知用錢買新聞的氾濫。
中國對台灣的置入,近來愈見猖獗,像中共不少省委書記、縣市書記帶團訪台,台灣部分媒體以超規格大幅報導吹捧,噁心肉麻的歡迎其「蒞臨指導」,其實,背後應該就是中國的置入性行銷。
中國台商掌握在台灣的媒體,在台灣接受中國置入,換取它在中國的企業利益,中國藉利益輸送統派媒體,將統戰置入台灣,進而對台灣進行政治操控,統派媒體則成了中國滲透、顛覆的工具。這就是台灣正遭逢的置入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