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10自由時報

陳明通(記者王敏為攝)
記者鄒景雯/專訪
民進黨即將提出「十年政綱」,中國政策的檢討最受外界矚目,負責撰寫引言的台大國發所教授、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受訪指出,和平協議是未來兩岸互動中非常顯著的議題,他個人認為民進黨必須在政綱中有所主張,也必須堅定的強調民進黨所倡議的協商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並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或任何以承諾統一為前提的和平協議,同時要求任何有關和平協議的議題,在協商前必須先透過公民投票取得台灣人民同意,才可以進行。
問:這次提出的政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相較,有何異同?
陳明通:台灣前途決議文於一九九九年通過,其目標是要與中國建立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正視台灣人民的意願與台灣主權獨立的歷史事實,也希望中國人民能擺脫過時的民族主義框架,真誠體會台灣人民要求獨立自主,在自由民主體制下繁榮發展的強烈意願,台灣前途決議文指引了民進黨對中國政策的戰略是非常明確的;經過十年的時間,現在我們重新思考,這些主張與中國共生共榮的內容依舊非常正確,也因此獲得台灣人民的信任,使民進黨得以在二千年執政。
不過我們也反省執政八年到現在,這些目標雖然希望努力促成,然有其困難與障礙,最主要的是北京的戰略目標是要統一台灣,所謂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的統一,這點我們當然無法接受,也造成兩岸僵局無法打開。
我們回顧李總統主政到陳總統主政,甚至到現在馬總統,兩岸有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就是「政治安全的困境」,這是從國際關係理論的安全困境借用過來的。兩岸政治安全的核心議題是北京擔心台灣獨立,台灣擔心被北京併吞式的統一,也就是所謂台灣獨立與中國統一問題。
兩岸關係 陷入政治安全困境
如果獨立與統一是兩個極端,中間應該存在許多選項,但是北京完全否認,認為不接受中國統一,都是在追求台獨。就台灣而言,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管叫中華民國也好,台灣也好,都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就沒有統治過台灣,但是北京不承認這種獨立的現狀,硬是要統一台灣,「一國兩制」也好,「一國三制」也好,「實行不同於大陸的高度自治制度」也好,在我們看來都是要統一台灣。
用政治安全的概念來說明,北京要防止台灣追求獨立,是在尋求其政治安全,但在台灣看來,這是企圖統一台灣的敵意行為,不管是武力或非武力的統一,對台灣的政治安全都是一種威脅。台灣要確保獨立的現狀,是在尋求其政治安全,但是在北京看來,這是企圖追求台灣獨立的敵意行為,不管事實台獨或法理台獨。如此相激相盪的結果,彼此的敵意就有如螺旋般不斷上升,雙方在政治層面的安全變成更不安全,陷入一種政治安全困境,怎麼走也走不出來,最後都以惡化兩岸關係作收。
我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負責任的政黨更沒有悲觀的權利,民進黨應該在未來十年引領兩岸關係走出這樣的困境。
問:你認為民進黨該怎麼做,才能走出這樣的困境?
陳:這必須有些基本方針,第一,在全球網路中定位與中國的關係;台灣既然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具有完整而獨立的國格,就應該直接面對世界;中國不是台灣的「宗主國」,台灣不必也不能透過中國,再面對世界。例如馬政府事先與北京協商,在北京逐年同意與帶領下參加WHA,就是一件出賣台灣國格,損害台灣主權地位的錯誤政策。
對中政策 讓全民參與監督
第二,台灣要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並與周邊國家合作,共同維持台海的穩定。第三,台灣應強化與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對話及交往;我建議兩岸應儘早互設官方代表機構,取代目前的海基海協兩會,做為正式、直接的溝通管道。第四,台灣內部對中國政策的制訂、執行與互動,必須透明化並遵循民主程序,讓全民參與監督。第五,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人民全體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依上述五個基本方針,我建議未來十年台灣面對中國應該有一些策略思考,包括建立兩岸政治安全困境的風險管理機制,協商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鼓勵中國政治民主化,關切中國的自由與人權,建立一個符合現代文明的互動基礎。並且要守護台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追求符合國家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兩岸經貿交流策略,更要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制。
官方機構 取代黨對黨溝通
問:有關兩岸設立官方代表機構的構想內涵為何?
陳:北京一直以來的「黨對黨」溝通策略,只是在分化及統戰台灣內部的政治勢力,增加台灣內部的衝突,不是真心誠意的溝通。二○○八年五月胡錦濤告訴當時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國共平台」就是一軌,這種無視台灣政府存在的「黨國思維」,不可能為民主化的台灣社會所接受。同年底「胡六點」更公開表示願意跟民進黨溝通,不用說附加了前提條件,民進黨不應該接受北京這種統戰作為。因此我認為北京應該放棄黨對黨的溝通模式,儘早與台灣互設官方代表機構,才能發揮真正的對話與交往功能。
問:所謂的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與馬政府要推動的和平協議有何不同?
陳:其實台灣前途決議文第七點已主張台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互相了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二○○四年民進黨執政期間更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公投議題,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個和平原則及四大議題。而北京的和平協議則一定要寫入「一個中國」原則,什麼是「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以統一為前提的原則,因此在我的解讀,北京的和平協議其實就是「統一協議」的一環,其和平協議的目標是統一。我們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則是要兩岸之間有個穩定的往來,要避免安全的困境,要防止敵意螺旋的上升。
馬總統在二○○八年就職演說也提到兩岸和平協議,但他接受所謂「九二共識」,這是一中原則下的共識。二○○八年底「胡六點」隨即加以呼應,並明白表示這項協議的性質是奠定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就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商討。中國對台學者黃嘉樹更公開表示,兩岸和平協議必須寫進「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台灣必須承諾統一,兩岸才有和平協議可言。
和平協議是未來兩岸互動中非常顯著的議題,個人認為民進黨必須要有所主張,也必須堅定的強調民進黨所倡議的協商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並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或任何以承諾統一為前提的和平協議,同時要求任何有關和平協議的議題,在協商前必須先透過公民投票取得台灣人民同意,才可以進行。
問:你提到守護台灣主權挽救主權流失,追求符合國家利益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兩岸經貿交流策略,強化兩岸事務監督機制三項,都是非常眼前目下的工作,為何也建議列入十年政綱?
陳:這三點是當前很迫切的。十年政綱是個願景,但是也不能不顧現在周遭一些很迫切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立即去防止與解決,還會有十年嗎?眼看著我們的主權不斷的流失,馬政府不斷在國際間製造對方是「宗主國」這樣的作法,台灣還有未來嗎?現在不去積極挽救,台灣恐怕就像美國學者講的「芬蘭化」了!我們還有辦法與對岸共存共榮嗎?這些是就當前政府的偏差進行矯正,也是我們相當關切的。
問:十年政綱企圖與國際進行什麼樣的對話?
與國際對話 改變對台認知
陳:兩岸自一九八七年往來之後就有起伏,國際社會可能認知有所不足,或者單獨去怪罪某個執政者,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所造成的,不論李總統或陳總統,上任之初都釋盡善意希望積極合作,台灣也清楚自己在亞太戰略與地緣政治上的敏感性,我們也希望去扮演穩定者的角色,可是安全困境的問題,歷任者都無法跳脫,即使馬總統也一樣,例如達賴喇嘛來台就造成北京對馬的信任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要跟國際社會指出來的是必須去理解這種安全困境,了解之後,大家才能有同理心的去想出解決的辦法,最重要的是怎麼樣去說服、勸導、改變中共的一些想法。
台灣捍衛主權獨立的現狀、落實主權行為的一些東西,這些其實無害中國的國家安全!台灣不會、也不想去與中國為敵。台灣的民主化帶來的是亞洲地區更進步,可以做為北京的對照組,利,可以提供北京參考,弊,也可以讓北京不用再走冤枉路,這些思維重新的導入之後,才真正解決亞太地區的不安全,國際社會應該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去勸導北京改變想法。
尤其,中國現在是區域中崛起的一個國家,對區域的影響愈來愈大,如果他不具備文明的素質,將構成區域不安全的最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