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5自由時報
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民主的基本原則是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尤其行政和立法部門的制衡最為關鍵,因為制衡的用意在於隨時反映最新的民意,讓政府施政不致一意孤行,背離了民意取向。
馬總統上任即將滿兩年,其間還兼任了國民黨主席。但令人憂心的是,馬總統主政以來,國會功能被持續矮化,無法有效制衡行政部門並參與決策。雖然在進口美國帶骨牛肉的爭議上,國會面對排山倒海的民意,不敢公然背書,看似發揮了把關的角色。只是遇到兩岸議題,國民黨多數竟是淪為連背書都免了的附庸角色,刻意讓所有的兩岸協議「自動生效」,嚴重扭曲民主審議的程序,形同撤守民主防線。如今六月即將簽署ECFA,即便馬總統保證會有國會審查的機制,就前例來看,恐怕也是虛晃一招,這不僅埋下正當性不足的伏筆,對於民主法治所需的信任度而言,更是一種傷害。
有關正當性與合法性兩個概念之間的分疏,從韋伯開始便迭有討論,以目前的局勢為例,兩岸協議和ECFA即使在形式上符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第二項之規定,「未涉及法律之修正或無須另以法律定之者,…送立法院備查。」然而這樣的「合法性」在兩岸關係急劇向中國傾斜的此時此刻,卻往往引發「正當性」的爭議,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民眾對於ECFA付諸公民投票的支持度居高不下。如果代議民主不願負起實質監督的職責,人民只好訴諸直接民主,來真正實現「主權在民」的理念。
國會作為民主的一道防線,對於任何可能傷害到國家主權、尊嚴和人民福祉的政策,都應該嚴加審查,執政黨的立法委員也不應將護航視作理所當然,否則對於選民也無法交代。更進一步分析,不少戰略專家都同意,國會代表的民意,常常是談判桌上的籌碼,可以成為最佳的靠山。所以請馬政府不要再單面向宣傳ECFA的好處,而是讓人民了解真實的處境,同時借助國會的力量爭取談判的最大效益,這樣才算體現了民主的優越性!
(作者顧忠華 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台灣智庫諮詢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