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1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上任兩年,民生經濟凋敝,民主人權倒退,主權國格受辱,主體文化遭貶,朝野關係緊張,而其個人聲望低落,公眾信任不再。兩年前以五成八得票大勝的馬英九,總統一職幹得如此不堪,癥結一言以蔽之,就是「偏」。
總統代表公眾普遍利益,與立委或地方首長關照部分利益者不同,其施政理應從國家整體著眼,謀公眾最大福祉。馬英九卻反其道而行,不但身兼執政黨主席,自貶總統身分地位,凡事把政黨之私置於國家利益之前,且以爭取個人連任為優先考量,從而偏離代表普遍利益的總統本分。這是總統角色之偏。
馬英九施政之偏,其例罄竹難書,與中國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尤集其大成。我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具主權意涵,中國干擾不休,如今捨FTA願與我談ECFA,其實只是使出「口袋戰術」,以「讓利」為餌,誘使已高度對其依賴的台灣經濟,進一步鎖入中國。馬政府洽簽FTA獨沽中國一味,對於鎖進中國無以自拔的極大風險毫無備案,必為台灣招來災難。
ECFA因而凸顯馬政府一廂情願,寄望「透過中國,走向世界」,卻讓世界看到台灣默認「中國一部分」地位而甘之如飴。除了以偏執的「終極統一」意識形態治國,馬政府在文宣談判過程,也偏離常識常理,不但自訂簽署期限,自陷談判劣勢,對台灣人民亦只言其利,避談其弊,並將異議者盡打成「鎖國」的保守異端。另就ECFA效應來說,受益的是少數產業及財團,農工庶民上班族及中小企業主同受其害,台灣也有因經濟統合而遭併吞之虞;如此悖離多數民眾利益的褊狹施政,不但導致兩年來社會貧富懸殊惡化,ECFA勢必加速階級對立及不安。
最離譜的,由於馬英九「崇中媚共」的偏差策略,國共兩黨哥倆好,敵我矛盾彷彿不再;台灣朝野關係卻空前對立,人民內部矛盾惡化尤甚敵我矛盾。一個錯亂敵我與內部關係的台灣,面對野心不改的中國,前景乃岌岌可危。
馬氏執政的偏,唯人民力可匡正,但以立院已成橡皮圖章,「第四權」多轉業成啦啦隊,人民要轉偏為正,需要有識之士更多努力。
(作者盧世祥 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