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4大紀元時報

歐貝瑞呼籲人們不要再購買門票來觀賞海豚演出,因為海豚在人們面前歡樂表演,背後卻是得吞下一大把的胃腸藥,才能紓解壓力過大所造成的胃潰瘍。(Getty
Images)
☉黃雅青
位於日本和歌山的太地町漁村,處處可見造型可愛的海豚雕像或圖案,對於第一次造訪的人來說,總以為這個小漁村是愛好海豚的和平天堂,卻不知這裡其實是海豚葬送生命的殺戮戰場。
潛入禁區 揭開祕密
由世界知名的平面攝影師路易•賽侯尤斯(Louie Psihoyos)擔任導演,與海洋哺乳動物專家李察•歐貝瑞(Richard O’Barry)共同拍攝的《血色海灣》(The
Cove),描述一群身懷絕技的保育人士,祕密潛入太地町漁村的禁區,藉由隱藏在假岩石裡的機器與海底攝影,揭發當地人在海灣內努力想隱藏而不能說的殘酷祕密:當地漁民獵捕海豚,卻將海豚以高價位作為偽鯨肉販售、牟取暴利;與政府衛生單位長期勾結、掩蓋豚鯨為過量汞中毒的生物;當地學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多年摻雜海豚肉的免費營養午餐,嚴重可能會導致腦部神經受損。
在拍攝期間,賽侯尤斯、歐貝瑞和其他工作人員不斷遭受日本政府官員、漁民的阻撓,以及警方派人跟蹤,甚至連警視廳廳長本人都出動監視。不過,他們還是想盡辦法克服種種難關,最後以融合新聞現場直擊與實境探險的驚悚片表現手法,製作出結合空拍、潛水、電影娛樂與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在全世界共獲得超過40座的獎項肯定,今年3月初更勇奪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血色海灣》在世界各影展放映後,引起極大的波瀾和輿論高度關注,讓國際間重視海豚屠殺的殘酷議題,澳洲布魯明市(Broome)甚至展現外交手段,宣布與日本太地市斷絕姊妹市的關係。
日本上映 頻受阻撓
然而,這部紀錄片雖然能夠在世界各地順利上映,在日本卻是頻頻受阻,包括:太地町市長三軒一高(Kazutaka Sangen)藉由法院與政府的力量,讓日本片商的上映檔期無法敲定;當日本片商安排在今年5月15日在日本正式上映《血色海灣》,但又遭到太地町居民集體向法院及當地政府施壓,要求電影不得上映。
2009年,在《火線交錯》導演、同時也是東京影展評審團主席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的強力護航下,才得以讓《血色海灣》在東京影展上播出,這也是這部影片到目前為止在日本的唯一一場公開放映。
在台灣,《血色海灣》在今年5月7日正式上映。在亞洲國家中,目前只有新加坡在去年5月上映過此部紀錄片,「台灣是第二個上映《血色海灣》的國家,我一直深信紀錄片可以傳達訊息給觀眾,讓他們重新思考一個議題,再決定自己是否願意採取行動。當我看過這部影片後,也和導演、主角一樣,都希望能夠證明電影也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負責引進、代理的前景娛樂公司總經理黃茂昌說。
從海豚訓練師到保育戰士
歐貝瑞是《血色海灣》影片中的主角,也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要催生者。1960年代,他曾經是一位傑出的海豚捕捉及訓練師,在邁阿密水族館工作,在投入無數海豚訓練的工作中,也包括負責培訓當時美國正流行的電視連續劇影集《飛寶》(Flipper)中,飾演「飛寶」的5隻可愛海豚,成功地打造海豚成為知名的電視動物明星,更讓觀眾在腦海中烙下「飛寶=海豚」的深刻印象。
直到某一天,其中1隻飾演「飛寶」的海豚凱西(Kathy)死在他懷裡的那一刻,突然讓歐貝瑞意識到:「捕捉海豚及培訓工作,是如此愚蠢和荒謬;訓練及飼養海豚提供人類歡笑,是多麼殘酷與愚蠢。」
從那一天起,歐貝瑞決定要以自己剩餘的人生,來維護海豚的生命權。為了要徹底摧毀一隻15萬美元、獲利豐厚的海豚交易市場,他放棄從事十多年的海豚訓練師工作,成為一個讓各國政府與海洋世界頭疼的海豚保育戰士。
1970年,他創辦了海豚計畫,關切所有人工飼養的海豚,同時教育人類這些海豚應該回歸海洋的觀念。他發起了反對人工飼養海豚的運動,告訴世人真相,並且呼籲人們不要再購買門票來觀賞海豚演出,因為海豚在人們面前歡樂表演,背後卻是得吞下一大把的胃腸藥,才能紓解壓力過大所造成的胃潰瘍。
歐貝瑞曾說,海豚是愛好自由且充滿智慧的動物,牠們屬於這片海洋,並非在人類的世界中扮演小丑。
到目前為止,歐貝瑞在許多國家拯救超過25隻受困的海豚,並以超過45年對海豚的研究及豐富經驗,在世界各地舉辦講座,探討海豚囚禁、捕捉的問題。
1991年,歐貝瑞榮獲聯合國環境計畫(美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環境成就獎,並於1989年出版他的第一本書《海豚微笑後的真相》;2000年再推出第2本著作《釋放海豚》。
2007年,歐貝瑞成為地球島機構的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同時也是拯救日本海豚聯盟執行長,儘管因而遭受許多利益關係團體的敵視與威脅,甚至他因剪斷海洋世界囚禁海豚的鐵絲,讓海豚能回歸大海,而遭逮捕入獄多次。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至今仍持續捍衛全球海豚的生存權,並為大自然生態保育做最大的努力。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