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8自由時報   馬式鎖國是在為中國打造「黃金十年」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608自由時報   

如果按照國民黨馬政府顛倒是非的定義,「鎖國」就是不與中國來往,那麼「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六十年來,歷任總統誰的「鎖國」程度能比得上熱戰時期的蔣介石與冷戰時期的蔣經國?一九八七年底開放老兵回中國探親之前,長達三十八年的兩蔣主政階段,才是不折不扣馬英九總統口中的「鎖國」時代。

馬英九上台兩年來不斷的複誦,如果被「鎖國」觀念綁住自己的手腳,迴避與中國合作,台灣就會被邊緣化,把這項論述對照於兩蔣的對中鎖國時期,當時台灣不可能把中國當成發展腹地,兩地之間自一九八五年開放的間接轉口貿易往來更是極其有限,然老蔣在一九七一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紀錄是十二.四五%,小蔣也在一九八六年留下了十一%的成績。當年的政府經常自我惕厲台灣貿易不能過度依賴美國和日本,必須開拓更廣泛的市場,以分散風險,從不以此沾沾自喜。

台灣是在一九九二年「兩岸條例」公布後,開始以許可制開放台商到中國去投資,至今已經十八年;因此,不論是「失落的二十年」,把李登輝十二年與陳水扁八年加在一起,或是「失落的八年」,只針對民進黨執政,或者是這幾天馬英九的最新說法「鎖國十年」,把李登輝末兩年與陳水扁並列,國民黨的這些描述,就對中國經貿開放政策的時程檢驗,都是政治鬥爭的口水,不但與事實相去甚遠,對真切分析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只有誤導,毫無幫助。

我們讓數字來說話,僅以經濟部投審會登記有案的資料,國民黨李政府時期因開放措施,使得台灣對中國投資的申請金額由一九九三年的一億一千萬美元緩步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一億六千萬美元,經「戒急用忍」政策調整後,再逐漸下降到一九九九年的一億二千萬美元。

民進黨扁政府上台後,改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對中投資申請金額隨即呈快速上升曲線,從二千年的二億六千萬美元,一路攀升到二○○七年的九億九千萬美元。二○○八年馬政府上台後,更是繼續上衝到十億六千萬美元,去年受金融風暴影響,雖下降至七億一千萬美元,但是今年僅第一季,已經累積了二億六千萬美元。此外,金管會公佈上市櫃公司在境外的投資金額即有一.九兆台幣,一般咸信其中大部分亦是轉往中國投資。

上述台灣對中國投資數額不斷擴大,其佔我國GDP比重也不斷上升,與美國、日本、韓國分別投資中國所佔該國有限GDP比重愈來愈懸殊,說明台灣走上了「中國化」之路,而非分散佈局的「全球化」;同時若與台灣國內投資率相比,尤其從二○○一年對中投資明顯躍進開始,就如同溜滑梯般大幅下滑,始終居亞洲四小龍之尾;國內投資率降低,當然直接影響人民生活最切身且關鍵的就業率。

依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的失業率從一九九三年的一.五%,一直上升到二千年的二.九九%,二○○二年甚至到五.一七%,而後努力向下逐步修正到二○○七年的三.九一%,馬政府二○○八年上台後,又上彈到四.一四%,去年創下五.八五%歷史新高,今年前四月亦達五.六三%,始終停留高檔;再配以家戶所得差距,更加慘不忍睹,貧富差距迅速擴大,隨著對中國過度投資的高風險依賴,已經呈現一去難返的不歸路。

觀察這些實際數據的變化,不難發現所謂「失落的二十年」,正解應該是台灣對中投資持續擴大的二十年,「失落的八年」是對中投資開始暴增的八年,因此,「鎖國十年」是鎖在中國的十年。既然如此,馬政府兩年事實上是走上了更失落的道途,不但七成投資鎖在中國還不夠,還要層層上鎖,鼓吹繼續加碼投資,因此不論是過去八年、十年、二十年,鎖國的程度實在都比不上這兩年來得更加危險。

中經院的評估報告早就指出,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之後,對中國的出口將會增加,但同時也將排擠到台灣對其他地區的出口,其中以對日本、東協四國、美國及歐盟最嚴重,不僅導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更為提高,自中國來的進口品增加量,佔台灣總進口增量也將高達六成。若今後台灣與美日大國FTA洽簽不順,這副圖像不正是前所未有變本加厲的鎖在中國與被中國鎖住?看來馬式鎖國的後果是在為中國創造「黃金十年」,台灣則將立即被推入毀滅進行式,就算馬英九下台,重建復原都將是龐大的人禍與災難。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