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6自由時報
經濟學人雜誌近來相當關注ECFA後的兩岸情勢,在七月一日網路上刊登文章指出,ECFA在進一步開放農業與金融業之後,會對台灣造成安全上的影響。若是開放兩岸農業產品的流動,台灣的糧食內需將越來越依賴中國進口,損害台灣糧食與民生物資自給自足的能力,若在二○三○年真如部分專家所預測發生全球性糧食危機或兩岸發生危機,在台灣因ECFA而弱化農業部門後,糧食安全的自主權將轉到中國那一方。
另外在金融部門,進一步開放將允許兩岸金融機構到對方市場設立據點,並在當地進行金融活動,未來台灣的企業將可以從中國銀行借貸,取得人民幣的成本與便利性將降低。這或許能為業界帶來立即的好處,但這也代表中國得以提高對台灣企業與銀行的控制力,進一步控制台灣的經濟命脈。經濟學人提到美國政府努力策劃將AIG在台灣的南山人壽賣給中資支持的香港公司就是個案例,台灣人的壽險未來恐將掌控在中國公司手中。
國與國之間的開放若處理得宜,能夠讓雙方獲利,然而台灣存在「尾端風險」(Tail
Risk),因此讓過度依賴的開放關係變得危險,這個風險指的是「一個很小但卻會造成毀滅性災難的風險」。在兩岸關係中,這風險指的是,中國與台灣經貿整合後,兩岸一旦出現爆發機率看似不高的軍事衝突時,中國可能用極端手段迫使台灣就範,讓台灣的國家安全瞬間瓦解。這些手段可能包括禁止糧食出口至台灣,或沒收中資持有的台灣資產或台商在中國的資產。由於中國是個獨裁政權,北京政權不按照規則行事的機率不低。
那ECFA之後呢?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將更緊密,或許帶來些許利益,但若衝突爆發,中國可能用斷炊的方式封鎖台灣,台灣將會因自給自足的能力驟降而被迫就範。要降低這個尾端風險的破壞力,台灣需有更平衡的對外政策,尋求與世界各國更高的開放程度,避免將台灣的未來,押注在敵對國家的身上。
(作者陳宗巖 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專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