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8大紀元時報
五都磁吸加速邊緣化危機
ECFA衝擊處境維艱
☉馬小蘭
五都選舉重劃政治版圖,從今年底開始全台60%的人成為直轄市民,40%的人則非直轄市民,以後台灣主要資源將集中在五都,小小的台灣,將大大改變。
資源分配更不均
在這南北雙峰、中部崛起的態勢下,分析五都之外的縣市,桃園擁有未來航空城的發展與願景,新竹科學城的特色仍將讓它立於不敗之地,宜蘭、花蓮、台東、南投和離島仍然以自然美景及觀光資源取勝,剩下的苗栗、彰化、雲林、嘉義和屏東,當各種資源都被鄰近的五都吸光時,由於磁吸效應,擴大貧富差距,肥鵝越肥,再加上簽訂ECFA後中國大陸產品進口所帶來的衝擊,這些縣市原來就已經夠邊陲了,這次若沒有死裡求生及時找到立足點,將勢必成為邊陲中的邊陲,未來情況將更加艱難。
設立直轄市原本旨在挹注資源於特定城市,提升競爭力,當中還肩負著帶動區域發展的任務。但是要帶動區域發展,視乎擴散及連鎖效果能否發揮作用。根據以往區域發展的經驗,帶動區域發展的期望恐難實現,反而是將資源傾注五都,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擴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所得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現況。若中心與邊陲嚴重對立,中央政府難辭其咎,未來中央勢必要更加協助貧瘠地區的發展。
窮縣市為錢所哭
立法院審查攸關地方政府財源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許多縣市首長都到場關切。嘉義縣長張花冠認為財源分配不公,窮縣難翻身;財政部國庫署日前表示,修法後各地方政府財源都增加,縣(市)平均每人獲配財源約新台幣2.5萬元,直轄市獲配財源約1.7萬元。至於在獲增財源方面,縣(市)平均每人獲增
5,500元,直轄市平均每人獲增4,600元。
台北縣長周錫瑋也叫屈,台北縣每人分得財源全國倒數第2,雖然台北縣達到統籌分配款增加到603億元的目標,但每名縣民分得財源只有1萬5,887元,在全國各縣市中從倒數第1變成倒數第2,只小贏桃園縣,甚至還輸給嘉義縣。他說,中央根據公式分配地方政府財源,但業務如何移撥並不清楚。他以捷運萬大線等重大建設為例,憂心中央把錢給了地方政府的右手,但卻要地方左手負擔更多錢,結果反而會變成地方政府要倒貼。
嘉義縣長張花冠表示,過去長期以來,北高直轄市獲得的統籌分配款高達43%,造成城鄉及人民貧富差距嚴重。她認為,這次財劃法修法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例如在基本建設經費分配上是以縣市人口及面積各占50%的比率計算,這對面積大、人口多的縣市有利,但對嘉義縣這種小縣市完全沒有幫助。她希望財劃法分配財源能修改計算方式,改以人口占30%、面積占30%,再加上每戶家庭所得占40%方式計算,這樣才能照顧產業結構差的貧窮縣市。
屏東縣縣長曹啟鴻甚至要求中央在民國103年,將屏東縣併入大高雄,曹縣長認為在「財政努力及績效」項目中,「營利事業營業額」分配權數工商比重過高,造成農業縣市自然吃虧,應該降為30%,再增列「農林漁牧產值」指標30%,才能兼顧農業縣市。
區域合作拚發展
雲林縣縣長蘇治芬則呼籲:建立雲嘉南區域合作平台及運作機制。現行的統籌稅款是依比例入法來分配,二直轄市分配43%極不公平,修正中的財劃法,將來五都加上準直轄市(桃園縣)合計刮分了統籌分配增加財源的75%,地方整體財源仍重直轄市輕縣市,勢必嚴重影響地方整體發展,中央應考慮弱勢農業因素,並納入農林漁牧產值財政努力分配,促進地方財政公平及均衡發展。蘇縣長希望中央政府提供補助誘因,鼓勵區域間自發整併,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例如雲嘉南5縣市藉由跨區域建設合作與整合,共同推動地區的繁榮與進步。
剩下半年黃金期,失落的南台灣,被遺忘的農業縣,該如何尋找出路,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月刊》(受限篇幅有篩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