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9自由時報   敵營的老朋友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729自由時報   

美國國防大學早於一九九四年出版由Alfred Wilhelm(中文名為「文厚」)所著「中國之談判風格與特質」乙書,其中述及中國談判實務喜歡運用個人化的關係解決問題,排除障礙。所謂個人化的關係,包括「老朋友」、「家屬」等等。最近有些文章憂心此類「老朋友」的角色,個人特為補述。

中共的談判策略與技巧,部分源自長期革命的心得,部分師承蘇聯老大哥的經驗,具有濃厚的鬥爭性格(Adversary negotiation),你死我活。建政初期,所有談判對手都是敵人。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堅決反共,自然成為中共的敵人。其後,季辛吉、海格等人,協助推動雙邊關係正常化具有勛績,中共當局視其為「中國之友」,但不曉得是歸屬「朋友」或「老朋友」?

中共對於「一般朋友」給予友好的歡迎,至於「老朋友」則予熱忱的歡迎。一分錢一分貨,一點也不含糊。可見「老朋友」在中南海享有一定的殊榮;但必也有其特定的義務。例如關係正常化的時刻,能夠有效支持或充分傳達中國的立場。

但友情在談判桌上能夠發揮的影響空間似有上限。每位談判代表各有其主,當兩位戰士就座之後,彼此之間縱有私誼,必也唇槍舌劍,捍衛各該利益。至於談判桌外,就不得而知了!

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以最樂觀的尺度衡量,目前雖無武裝衝突,至少還在敵對狀況。在這種氣氛下,媒體經常出現一些很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與報導:雙方談判或其他訪團代表,在機場或公共場所,熱烈擁抱,彷彿時空錯置,給人一種兩岸「老朋友」的感覺。

有朋自遠方而來,不亦樂乎;邀宴亦是人情之常。但政治人物爭相邀宴,惟恐向隅。甚至透過媒體炫耀其分量與角色,這是很不正常的。這種事多了,難免給人一種兩岸有許多「老朋友」的感覺。

訪團代表酒飯之餘「吟詩填詞」,橫幅通常出現「我們都是一家人」類似的語詞,看來也是很奇怪,難免給人一種兩岸「老朋友」的印象。

台灣貴賓應邀到中國大陸作客,接待單位論斤秤兩,按其影響力酌給不同接待規格,從紅地毯歡迎到釣魚台賓館盛宴到中南海會見,有人感動,有人激動。這種場景,難免給人一種兩岸「老朋友」的難忘記憶。

(作者陳榮傑 曾任報社社長)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