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0自由時報
中國上周四核准台灣四家行庫在中國設立分行,多數媒體、法人以利多視之,周五台股開高走高,投資人認為金融股出頭天了,紛紛搶進,不料尾盤一陣急殺,金融股幾乎回到了原點,當天搶到高價的投資人立刻面臨套牢的命運。
金融股登陸被當成利多,不是個案,而是馬政府執政風格與政策特質的展現,亦即台灣要掙脫經濟停滯的困境,只有仰賴中國,因此一方面對中國全面開放,打開大門,讓中國商品、觀光客、學生進入台灣,另一方面則要求中國全面開放,讓台灣產業更加向中國傾斜。馬政府稱此為「不歸路」,形容得非常貼切,走上這條路後,就再也回不來了。
馬政府的中國政策是建立在錯誤思維邏輯之上。它認為台灣企業外移,是因為對政治安定失去信心,只要能與中國達成協商,就能帶來和平紅利,使台商有如鮭魚返鄉,大舉回台投資,更能吸引大量外資、中資來台投資,如此不但可增加就業機會,強化外銷競爭力,更可帶動內需,促進經濟繁榮。馬英九的中國政策,無論是邏輯推論或執行的現實面都行不通,甚至造成反效果,說淺白一點,就是把毒藥當補藥,把不歸路當成康莊大道,結果是死路一條。
其實,當年台商大舉出走,並非肇因於政局不安,或是害怕台灣本土勢力崛起,引起中國武力威脅,而是當年台幣大幅升值、勞動成本上升,失去了競爭力,因此必須前往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投資設廠,而中國恰巧於一九七八年採取開放路線,釋出數以億計工資大抵為台灣十分之一的勞工,才造成第一波台灣傳產製造業的西進。換言之,台商登陸既然是經濟因素造成,要引導台商回流,就必須從經濟著手,解決台灣投資環境的困境,而非與中國眉來眼去,相互勾搭,說是可以帶來和平紅利,使台商返台投資。
批判馬政府的政策錯誤,我們仍要以鴻海集團為例。馬政府執政後,已全面向中國傾斜,並且簽署ECFA,加上鴻海在中國的經營管理遭遇嚴重困境,以馬政府的邏輯,鴻海一定會儘速減少中國投資,大舉遷回台灣。結果完全相反,鴻海即使備受打壓,對台灣的投資,也仍停留在對馬政府虛應故事階段,執行進度幾近停滯,高雄軟體園區的設廠進度,就是一個明例。反之,鴻海依然大量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只不過重心由沿海遷往內陸而已。由此可知,馬政府所謂改善兩岸關係,可以吸引台商回來,根本就是實踐終極統一的藉口吧。
台商不回來投資設廠,但台灣金融市場上,卻充滿一種台商鮭魚返鄉,甚至中資來台的氛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真相原來如此,台商返台投資只是極少數,但返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募集資金的,卻大有人在。換言之,回來設廠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實體經濟的台商,似乎不見人影,而一窩蜂投入金融市場,拿股票換鈔票,將台灣當成提款機的台商,都在迫不及待的排隊了。依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累計去年與今年十六檔TDR,總計募集資金四四七億元,而這些台商發行TDR時,大多承諾要把募集的資金用在台灣,但募得資金後,卻對用途沒有任何交代。更唐突的是,熱絡的房地產市場倒是充斥這些台商的身影,讓民眾不得不質疑他們是以中國企業的股票,換台灣民眾的鈔票,再用台灣民眾拉高房價,讓多數台灣民眾買不起房子。而所謂中資來台,據統計,開放至今一年僅約一億美元,但大量陸企來台,竟然變成最近商辦、店面市場飆漲的炒作理由。
事實上,馬政府的中國政策,凡涉及開放到中國投資的項目,幾乎不考量對台灣就業市場的衝擊,與中國市場的潛在風險。例如開放台資銀行登陸,就未顧及中國缺乏正常的監理制度,與中國金融業暗藏的不良債權黑洞,開放台灣金融業到中國設分行,未來台灣銀行在中國放款,如何進行稽核,以避免呆帳,是嚴苛的考驗。馬政府對於一旦發生嚴重呆帳,危及台灣總行,進而引發台灣金融風暴的衝擊,更未作周全與深入的思考。
總之,從吸引台商、中資來台投資,實際上只在金融市場上掀起投機風潮,讓台灣人民的財富繼續被掏空,根本無助於實體經濟的改善,就可知道將馬政府的任何開放政策當利多,是非常愚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