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6自由時報   日本又挨了兩顆「原子彈」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926自由時報  

一九四五年八月,美國對日本的長崎、廣島投下兩顆原子彈,九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

六十五年後,日本逮捕在釣魚台附近海域衝撞日本巡邏船的中國漁船船長,引發新一波的釣魚台事件,日中態度強硬,劍拔弩張,緊張衝突一觸即發,不料,溫家寶在美國放話要求放人後,隔天,日本隨即屈服釋放中國船長。日本雖然以「保留處分」的形式,保住顏面,實際上卻是一次無條件放人的投降外交。

上次的中日戰爭打了八年,這次中日釣魚台外交大戰,只花了十四天,日本即棄械投降,原因何在?原來是中國也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觀光客」與「稀土」。而這兩顆原子彈之所以能夠發揮巨大威力,關鍵在於中國今年第二季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更嚴重的是,中國在歷經二、三十年的快速成長後,依舊保持向上的趨勢,日本卻已經陷在失落的二十年,依然未見好轉的跡象,不僅出口沒有成長,內需更長期低迷,使得日本這樣高度發展的國家,竟然不得不依靠中國觀光客,這無異飲鴆止渴,讓中國逐漸扼住日本的經濟死穴。開放中國觀光客自由行今年甫上路,日本卻已在這次釣魚台事件上嘗到苦果。

稀土是高科技不可或缺的材料,它之所以能成為第二顆原子彈,則在於日本沒有稀土礦藏,而中國的產量佔世界的九成,加上鄧小平在一九九二年南巡時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早已將稀土列為重要戰略物資,如今終於派上用場,發揮了破敵的戰略效果。

中國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因此實際上中國之個人財富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國際政治的較勁,是比國家整體力量,是打群架而不是一對一的「釘孤支」,即使強盛的日本,一旦某些重要籌碼受制於中國時,都要向中國低頭。看到這種現象,馬政府還能不心生警惕,還要繼續傾中嗎?

(作者蘇多,資深新聞工作者)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