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4自由時報   誰有空理會杜拜、愛爾蘭?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1114自由時報  

曾以平均十%的高經濟成長率,由歐洲貧困、動亂小國,一躍成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的愛爾蘭,最近因投資人憂心債務違約,再度成為歐洲債信危機的「黑天鵝」,引爆一連串歐豬國家的財政破產。

這些年來全球經濟大漲潮,許多國家水漲船高,被捧為新興市場的明星,其中愛爾蘭與杜拜崛起,在台灣幾乎被塑造為一種新的國家發展典範,主要動機很明顯,就是用來批判綠色執政的鎖國,導致台灣成長遲滯,內鬥虛耗,被這些後起國家遙遙拋在後面。

換言之,那時的綠色執政被徹底污名化,所謂對外搞鎖國,對內搞民粹,統治的基礎則是低學歷、低收入、低就業的「三低階級」,又被貼上貪腐的標籤,簡直是萬惡的淵藪。而經常被藍營拿來當成對照組的兩個國家就是愛爾蘭與杜拜。很多藍營學者名嘴皆可侃侃而談杜拜如何在沙漠中打造夢幻天堂,愛爾蘭如何拋棄狹隘的島國意識與內部族群對立,走向繁榮、進步 ,這兩個國家的論述頓時成為顯學。

股神巴菲特曾說,海水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在全球化形成網絡後,部分國家亮麗的經濟表現,其實是在全球資金大浪下,運用極高倍數的財務槓桿所堆砌出來,欠缺真材實料的紮實基礎,完全像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因此,當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資金的流動性急凍,不少債務比例偏高的國家,甭說借不到便宜資金,即使以高利也吸引不了投資人,無法借新債還舊債,終於爆發主權債信危機。

杜拜與愛爾蘭在金融海嘯中被打回原形,成為現代金融寓言中新版「國王的新衣」,根本就是沒有穿衣服在裸泳。當然,杜拜、愛爾蘭神話的破滅,藍營學者絕不會擔心,因為他們正忙著打造史上最大的中國神話,早已沒有時間理會杜拜、愛爾蘭了。 (作者蘇多,資深新聞工作者)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