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2自由時報
國民黨無視外界的質疑,依舊如期舉行一一二一遊行,但訴求則東拉西扯、隨意拼湊。先是因二次金改案一審無罪,臨時加上反貪腐、司改;繼之陳前總統夫婦另二個案件被判重刑定讞,符合藍營的期待,於是開始冷卻司改、反貪腐訴求,回歸嘉年華的造勢作法。但楊淑君失格事件,引發民情激憤,遊行立刻加上聲援楊淑君的橋段。訴求重點變來變去,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為郝龍斌的選舉造勢,拉抬氣勢。因此當其他藍營人士絞盡腦汁,想為遊行找到正當性時,馬英九總統倒是坦白承認,這是選舉造勢,不是當家鬧事,一語道破遊行的目的與本質。
平心而論,國民黨這場遊行之所以找不到有力訴求,必須隨著時事發展而改變,實在有不得不的苦衷。按理,在民主選舉中常見的競爭態勢,乃是在野黨採取攻勢,訴諸感性訴求,以銳利的劍矛直刺敵人的要害;而執政者則持守勢,搬出政績作為防守的盾牌,以強大兵力固守據點。但是,這次五都選舉卻出現一些違反常態的作法。執政的國民黨,以激昂的言詞批判在野黨,不斷地進攻,彷彿他們是在野黨;而反對黨的戰術部署,卻像執政者,拋棄激越、對立的選舉手法,堅守理性、說服與建設性,訴求超越、幸福與進步。其實,國民黨已佔據執政制高點,並非不想整裝以待,從容防守。其之落到進退失據,攻守易位,實在是執政兩年多政績平平,根本無法拿出來當防護盾牌,於是提起刀劍向敵人砍殺。
換言之,國民黨做不好,卻害怕被輪替,只好改守為攻,在擂台上亂打一通,賭一賭是否尚有一絲勝利的希望,眼前的怪現象於焉產生。國民黨做得好不好,當然不可以憑空論斷,吾人不必另立標竿,只以馬英九總統掛保證的六三三承諾作檢驗,就可得出客觀的評價。其實,「六三三」基本上係抄襲南韓李明博的競選政見「七四七」,「六」代表的是經濟成長率六%,兩個「三」是失業率三%,與國民所得達三萬美元,這三項承諾在馬英九執政兩年多以來全部跳票。
有關經濟成長率部分,根據主計處的官方統計,馬英九開始執政的九十七年第三季為負○.八%、第四季負七.一%、九十八年為負一.九三%,九十九年第一季十三.七%、第二季十二.五%,兩年半下來平均每季約一%,遠遠不及六%的目標。在失業率部分,九十七年為四.一四%、九十八年是五.八五%,九十九年則始終在五%以上,其中最高峰則在九十八年八月的六.一三%,創下歷史新高。而後在行政院長吳敦義保證今年底降到五%以下後,政府推出各種薪資補貼與僱用大量臨時工,至十月份仍未達到降到五%以下的目標。國民所得部分,九十七年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一七三九九美元、九十八年一六三五三美元、預估九十九年在美元大幅貶值下為一八四七二美元,平均一七四○八美元,三萬美元的目標顯然只走到一半的路途。
今年各項經濟指標看起來似乎很耀眼,然而,這是前兩年在谷底沈淪後的反彈,股市術語叫「死貓反彈」,指即使是死貓從高處落下也會彈起來。實際情況則是「無感復甦」,症狀為經濟看似成長,但一般勞工的所得與就業機會都未增加。而台灣的處境更加兇險,因為現階段「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比率已經逾半,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額佔GDP比重高達十四.三%,高居世界第一。這兩項紀錄絕非台灣民眾之福,它意味台灣廠商每接到一百美元訂單,就有五十美元以上是在中國製造,等於台灣勞工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這也說明了官方宣稱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九.九八%,但國民所得與薪資卻未等比增加,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加上台灣出口中國佔GDP比重竟為世界第一,顯然台灣的經濟咽喉已被中國掐住,難以掙脫。
馬英九執政兩年多,台灣竟出現這等倒退景象,到了選舉自然無法吹噓「德政」,只好來一場嘉年華式的遊行,宣洩民怨,轉移焦點,除此之外,大概也玩不出什麼新把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