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自由時報
國民黨在五都選後的黨內檢討報告中指出,除北二都外,青年選票在其他地區有漸趨落後的趨勢;筆者從事民意調查研究工作多年,歷次的選舉調查,大致能符合「青年族群較青睞民進黨」的俗民認知。何以如此?除了民進黨較擅長文宣、重視與青年的溝通、抓住青年的心外,如果我們從這次五都市議員兩黨提名的新人名單來觀察比較,可以發現:民進黨確實較國民黨重視青年公職的培養,也提供較為公平、開放的政治參與機制。
檢視國民黨五都所提名的青年新人,這些五年級後段班,或是六年級生,多為政治家族出身,或是政治人物第二代,真正從黨內青年體系培養且無「貴族血統」者屈指可數。這正坐實了吾人對國民黨長久以來「若無老年才俊,何來青年才俊」,若無家族勢力加持、沒有「血統正確」與淵源的人,難以在黨內出頭的詬病。而這些政治家族出身的新人,在選上公職前,政治的相關工作經驗幾乎如同一張白紙。
反觀民進黨所提新人,雖不乏出自政治家族,或政治人物第二代者,但也有不少新人是「幕僚世代」或是活躍於網路場域的「網路世代」。他/她們多無政治家族的背景,學成後進入國會擔任助理或擔任政治人物的幕僚,隨著「老闆」而有輔選、黨務的經歷,甚或培養在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歷練。
政黨藉由提名為青年提供多元且公平的政治參與管道,不僅係基於選票的考量,還有擴大政治參與的社會基礎及維護民主體系的規範性意義。自馬英九擔任總統及國民黨黨主席以來,積極進行黨務改革,盼除百年沉痾;但若不重視黨內公職提名漸被政治家族把持、黨內人才甄補及廣納的新血不脫「權貴子弟」色彩的現象,一切的「改革」也將是半吊子,莫怪日後青年以選票唾棄國民黨。
(作者劉嘉琳 為民意調查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