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2自由時報
記者鄭琪芳/特稿
剛過完年,民生物資就紛紛喊漲,且漲幅動輒十%起跳。這波物價上漲猶如洪水猛獸,小老百姓叫苦連天,馬政府因應對策卻是荒腔走板,先是放手國營事業帶頭漲價,引發強烈反彈才急踩煞車;好不容易上路的降稅措施,也無力要求業者反映降稅利益,只是平白肥了上游進口商。
由於熱錢流竄炒作,加上天災導致大宗穀物歉收,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飆漲,帶動國內物價漲聲響起。眼看著「輸入型通膨」即將重演,國營事業不僅未扮演平抑物價的角色,甚至還有推波助瀾之嫌。
以中油為例,去年法定盈餘一二四億元,結果大賺二三九億元,超出法定盈餘近一倍。賺了這麼多錢,中油不思回饋民眾,只是農曆春節凍漲一點,也要趁機回補。中油斤斤計較幾角的油價,瘦了民眾的荷包,卻肥了跟進漲價的台塑。
台糖也一樣,去年法定盈餘三十六億元,實際獲利一二七億元,超出法定盈餘近三倍。結果才剛過完年,台糖就想帶頭調漲砂糖及沙拉油價格。經濟部一面同意台糖漲價,一面卻要勸說業者凍漲,成了眾矢之的。
眼見民怨高漲,馬政府才宣布台糖凍漲,過年前的降稅措施也再拿出來宣傳一番。但降稅利益能否反映在售價上,卻沒有人敢保證。政府高官只會道德勸說,卻不拿出具體作為,例如嚴查業者是否哄抬、囤積等,該做的沒做,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事實上,民眾對物價波動如此敏感,除了政府平抑物價失能,導致物價「易漲難跌」之外,薪資停滯也是主因。民眾薪水沒有增加,物價卻節節高漲,結果就是購買力下降,薪資漲幅被通膨怪獸吃光光,實質薪資仍不如十二年前,日子當然愈來愈難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