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4自由時報
前一陣子蔡英文講到她父親的墓碑上刻著「楓港」,而馬總統父親的骨灰罈上則是「化獨漸統」,引來藍綠一陣口水。我覺得墓碑上面刻什麼字,台灣人最好活著的時候就決定,就像遺囑最好生前就先寫好,免得兒女操心,甚至鬧得不愉快。
馬鶴凌要他兒子「化獨漸統」,他兒子很孝順,做得很積極。但害慘了台灣人,如果他再當總統下去,有一天我們會被共產黨統治。
我想,如果哪天有個台灣籍的政治大人物決定往生後墓碑上面要刻「台灣獨立」,這不就成了國際新聞?
但是人死後還要不要像馬家父子那麼意識形態,甚至不尊重其他人的意願,好像也是個問題。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台灣人的族譜、還有墓碑上的「堂號」,其實很多是假的,是被歷朝統治者竄改過的。既然如此,還是寫出生地就好。
(作者陳進發 為退休人士,新北市土城區民)
盡孝道 別在乎形式
一般我們的先人在往生後,大多會在其墓碑上刻著姓氏的堂號,如姓蔡就是「濟陽」,黃、陳、李則是「江夏」、「潁川」、「隴西」等,以示慎終追遠,本是無可厚非,可是文化內容是會隨著時代變遷而做調整或改變的,這也無損其精神內涵。
最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到他的先父墓碑,從一般的堂號轉變成出生地,這讓我回憶起十多年前路跑,每次都會經過墓仔埔,有一次我注意到有幾個墳墓的墓碑,不是從俗刻記堂號,而是直接在上頭刻著「東港」二字。當時我就想,以家鄉地或出生地為紀念,無傷於其後代子孫對先祖的追憶與懷念;只要孝道的意義還存在,就不要太在乎外表的形式。
一九四九年來台的第一代新住民,其思鄉情結特別濃厚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之後,很多人最終還是選擇回台定居。目前的新住民都已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早應該有落地生根的觀念才對,這是極其自然不過的事。在這種情形下,對於墓碑上的堂號或出生地,還是骨灰罈上的「化獨漸統」,或許應該有些新的思維吧。
(作者蔡宗禮 為教師,屏東縣東港鎮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