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7自由時報  華爾街 憤怒的葡萄

上一頁 下一頁
 

20111007自由時報  

從去年底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到不久前以色列人民抗議房價過高、倫敦街頭暴動,這些表面上訴求與地緣看似毫無相關的革命運動,其背後共通的深層政治經濟因素,終於由目前「佔領華爾街」運動勾勒而出,過去二十年獨領風騷的全球化經濟,對各國的在地經濟生活與新世代所造成的戕害,已無從遮掩,真正的社會反撲,才剛開始揭開序幕。

全球化經濟的運作邏輯造福了一小撮的「贏者圈」,傷害了九十九%的「輸者圈」。它向所有人催眠說,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有多美妙,不加入的人便要淪落輸者圈,於是即便是已經來不及加入贏者圈的上一代人,也要努力讓自己的小孩「贏在起跑點」,好了,接受這一套全球化價值與邏輯的年輕世代努力擠進升學窄門、背負沉重學貸,畢業後卻發現要不找不到工作、要不「窮忙」︱薪資所得只能勉強支付生活開支,更甭提買房子、成家生子。

但貧窮不見得構成革命要件,為生活奔波者,往往習慣責怪自己不夠努力,但總有人會發覺,新貧現象的背後,是國家政策往財團富人傾斜的結果,會發覺到迷信自由市場的結果為九十九%的個人帶來不自由。總有人會開始憤怒,利用新型態的溝通方式開始串聯,沒有領導者,沒有政黨運作,不需明確目標,只要運動訴求勾起了你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每個人便從沒有真實面目的臉書中,浮現到現實場景,手拉著手集體對抗不公不義。其實不只是阿拉伯與華爾街,先前苗栗大埔徵地事件便充分說明了網路世代的運動特質,他們不只超越了國界,也超越了政黨政治,直指社會公義的核心。

(作者吳啟禎 為台灣智庫研究員)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