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1自由時報  用選票落實自己的選擇

上一頁 下一頁
 

20111211自由時報  

候選人辯論、登記、抽籤次第進行,大選投票只剩一個多月。總統大選是一場動員眾多、牽涉廣泛的活動,政治人物計較自己或政黨的輸贏,社會大眾卻在意生活是否更好、台灣安全公義。因此,大選是對四年來庶民生活與國家走向的檢討、展望及辯論過程,而非僅是候選人之間的唇槍舌劍。

在台灣,總統是國家元首,這一職務代表整體利益,關照全民福祉,當總統的不能只計黨派之利,重個人之私,要為施政成敗負責任。就此而言,馬英九總統主政近四年來,施政無能且偏頗,不但庶民受害,原已分裂的台灣社會,更有如兩個世界。

庶民受害,主要是經濟不振,價格不平,分配不均。

經濟不振,與美歐金融債務危機傳染有關,但其衝擊既屬全球性,各國表現好壞取決於主政者能耐。四年來,台灣經濟創下歷年最嚴重衰退紀錄,在「亞洲四小龍」失業率最高,經濟成長今年倒數第二、明年最後一名(引據「經濟學人」),馬政府卻總拿去年十%的反彈數字來自誇,不知把百姓當什麼?

展望未來,經濟前景無亮。台灣花最多錢投資的DRAM、面板、LED、太陽能四大產業,雖集融資、財稅、匯率、用地等優惠於一身,卻淪為四大「慘業」。而多年來一味重降低成本、擴大規模、代工微利的產業發展模式,創造經濟數字及老闆財富,但未帶動就業、薪資水準,在國際形勢逆轉後,正陷入困境。

經濟社會失衡 招惹民怨

馬政府「凡事寄望中國」的偏執,更讓整體經濟被鎖進中國,難以脫身。產業大膽西進,或非始自馬政府,但它以ECFA及「和平紅利」自我催眠,導致第二次產業西進,不但資金、技術、人才、就業、消費繼續流失,近年因產業斷鏈靠原材料、機械支撐出口的場面,難以為繼,整體經濟竟賴「陸客」提振。「中資」是接下來的「煮蛙溫水」,前景更受制於經濟高度風險的中國。

價格不平,庶民兩面受害,它既反映在物價、房價不斷上漲,也表現於農產價格產銷極大落差。現今不僅台北都會房價高不可攀,連速食麵、奶粉等食品,也讓庶民幾乎泡不起。更糟的是,攸關民生的物價常在眾多統計項目中隱而未顯,以致人民受苦,大官卻無感。同時,從大蒜到柿子,產銷及價格一直陷於「菜土菜金」的惡性循環,農民受苦,中間剝削長存,無能政府讓它一再重演。

分配不均,最讓公眾不平。台灣資源分配集中台北,花費一百三十億元的花博選台北而不到彰化、台南花卉產地,就是南北長期失衡的一例。馬政府擴大社會失衡,它把資源挹注「夢想家」的「馬友友們」,ECFA受益的僅只少數人;而大降遺贈稅、放寬保險業買商辦、寬鬆貨幣政策,更是房價助漲的元凶。

年輕族群是最大受害者,不僅大學以上年輕人失業率兩位數,薪資水準倒退嚕,兩萬多元的起薪到處可見,四成三上班族落入月薪不到三萬元的「窮忙族」。工作貧窮擴大,其癥結有識之士早已警告:經濟與中國緊密結合,產業因外移掏空而斷鏈;薪水被拉低,政經受制於人。台灣協助中國崛起,到頭來反噬自己。

蔡英文的「三隻小豬」風起雲湧,因此既反映人民對執政黨不義黨產的不滿,也顯現基層難以坐視現今經濟社會的嚴重失衡;而外國記者以「羅賓漢」描繪,所凸出的正是貧富懸殊所導致的人心思變。宋楚瑜爭取「三中」(中產階級、中小企業、中南部)支持,同樣著眼於矯正馬政府的執政偏失。

經濟社會失衡招惹民怨,政治的分裂對立更危及國家生存發展。馬英九主政之下,朝野領袖不相往來,連同屬泛藍的馬、宋兩人都「相見不如懷念」;執政黨寧與共產黨麻吉互動,馬英九成為對岸的最愛,當然為他助選。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任內都與在野黨領袖會面,朝野也可齊聚一堂、共商國事。有人為宋楚瑜安上「分裂泛藍」罪名,但真正分裂台灣的主政者,反而大言不慚,豈非怪事?

政治分裂對立 危及國家

怪事年年有,馬英九執政之後特別多。在他任內,總統無心無力化解台灣人民內部矛盾,卻橫加擴大;中國併吞台灣野心導致的敵我矛盾,他反而視若無睹。他拿杜撰的「九二共識」內部逼人,卻從不敢在中國面前自表國家。台灣共識是形成朝野共同對外的基礎,原係總統本分,只因對手提出,他就為反對而反對。

四年前的大選,台灣人民以五十八%或七百六十五萬票付託馬英九,外加將近四分之三國會席次,所期待的,無非以「完全執政」終結前政府朝小野大所導致的政治爭鬥。然而,四年來馬政府所作所為,爭鬥愈甚,政經社會分裂失衡尤甚以往,越來越多人覺得所託非人,馬英九連任選情艱困,道理在此。

大選正提供個人及台灣擺脫當前困境險境的機會。四年前選錯人的、四年來生活過不好的、對社會分裂失衡關切的、對台灣走向不以為然的,都要出面讓「做不好的主政者下台」,實踐人民當家作主;投票,就是表明自己的選擇,也是改變現狀最具體的行動。

(作者盧世祥,資深新聞工作者)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