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6自由時報  只會喊口號 台灣將難倖免於經濟浩劫

上一頁 下一頁
 

20111226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為了挽救危急的選情,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除動用國安基金進場,強行拉抬股市,意圖拉股票換選票外,更緊急召開財經對策小組會議,畫出各種大餅,企圖掩飾施政無能的窘境。然而,這些匆匆推出的財經決策,就像道士畫符一樣,口中唸唸有詞,急急如律令,想要招來天兵天將,拯救即將傾覆的馬政府,但這些選舉符水大都口惠而實不至,根本無從因應下滑的景氣與歐債衝擊。尤其,央行在會議中提出一份直言不諱的報告,更讓吾人了解台灣經濟形勢之險峻,若政府仍不誠實面對,只會喊口號,台灣恐將無法倖免一場經濟浩劫。

目前多數國內外研究單位對台灣明年經濟展望的預估皆往下修正,但經濟成長率大都約落在四%左右,並不特別看壞。然而,央行的報告特別引述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模擬數據,指歐債若引發新的全球經濟危機,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由四.一%腰斬至二%,衰退程度比南韓更嚴重。央行指出,台灣經濟成長重挫的癥結,在於歐債危機與全球經濟減緩,將形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對歐洲出口,對中國、美國出口也會受到間接衝擊,導致民間投資減少,金融面也會因信心不足而使得台股下跌、降低民間消費。因而明年可能出現出口、消費、投資、信心和股市低,而失業率高的「五低一高」現象。

央行的報告點出了國際大環境的影響,然而歐債危機係全球共同面對的議題,何以獨獨台灣與中國、香港股市跌幅為全世界之冠?而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亦屈居末尾?箇中之意涵顯示,台灣必然潛藏自身的重大問題,執政者不知癥結所在,甚至用錯藥方,造成全球金融一打噴嚏,台灣經濟即發生重感冒,甚至病情惡化,命在旦夕,被推進加護病房急救。

此一重大危機即是台灣近幾年來盛行的三角貿易,衍生出來的海外生產比率激增,導致國內失業率升高,GDP虛增但國人薪資所得並未增加,以及稅收流失,但受僱階級承擔大部分稅金等缺失。所謂三角貿易,乃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近年來此一現象快速增溫,造成海外生產比率逐年升高。據經濟部統計,一九九九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率為十二.二四%,到了二○一○年已經突破五十.三九%。而幾近九成的海外生產區域是在中國,估計已為中國創造千萬以上的工作機會,相對的台灣的就業機會大舉流失,失業率居高不下。

其次,主計處過去計算GDP的方式是採取「現金制」,企業的海外獲利必須實際匯回,才能計入,但二○○五年後改採「權責制」,只要企業在帳上認列,不必匯回,即可計入台灣的GDP,因此在海外生產已超出外銷訂單五成以上的情況下,形成台灣經濟成長虛胖,國人薪資所得無法隨之增加。據統計,在三角貿易盛行的二○○○年到二○一○年,平均每年GDP成長三.四%,但勞工實質每月平均薪資卻由二○○○年的四三五六四元,降至二○一○年的四二一二二元,倒退到十三年前水準。

尤甚者,企業將製造端全數移到海外,但只要在台灣保留部分研發、接單與營運中心,即可享受租稅之優惠。因此,即使出口暢旺,但台灣的稅收並未增加,而揹負稅收之重擔則落在受僱勞工與無力出走的中小企業身上。這就是三角貿易的真相與後果。

台灣對外出口高度依賴歐美市場,美國不景氣,台灣經濟受到衝擊,歐債危機蔓延,台灣亦無法倖免,更因三角貿易而嚴重向中國傾斜,中國經濟一旦硬著陸,勢必帶衰台灣。而三者之中最致命的環節,則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三角貿易,偏偏執政者竟以簽署ECFA為藥方,未能在其中建立防火牆,因此若馬政府連任,台灣經濟之崩潰只是早晚的問題。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