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1自由時報
被列為大選之後「馬氏亂政三大案」之一的證所稅紛爭,因財政部長換人而進入新階段。事實上,「三大案」本週繼續為台灣社會帶來紛擾。對於油電雙漲,馬英九一意孤行,連其同黨中常委緩漲電價的建議也聽不進去。在美牛問題,藍營立委做球讓美國在台協會(AIT)發出聲明,指牛肉議題是台美貿易進程主要絆腳石,綠營則以「不反美牛、但反毒牛」回應此一「威脅恐嚇」。
證所稅一案,最足以凸顯馬氏亂政的本質與禍害。復徵證所稅不無正當性,公平正義、量能課稅也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理想。但是,證所稅紛擾兩個月以來,台北股市飽受驚恐,價量俱跌,其間市值蒸發將近二.五兆元,日均量一度萎縮不到四百五十億元;經濟社會未見其利、已先受害。其間差距如此之大,一言以蔽之,問題出在馬氏亂政的「五不」。
證所稅推出的「時機不對」,是最大錯誤。在股市外有歐債危機衝擊,內有總體經濟停滯膨脹之際,政府不僅蒙頭大搞油電雙漲,還要開徵證所稅,其不顧時勢與不知民間疾苦,由此可見。更荒唐的,主其事的劉憶如竟然不知油電也要同時雙漲,左手不知右手在幹什麼,顯見馬政府部會嚴重的「協調不足」。再從以往經驗看,復徵證所稅必定掀起波瀾,財政部卻不待財政健全小組開完會議,即逕行宣布開徵日期,明顯「程序不當」。同時,劉憶如自恃握有尚方寶劍,與各方互動態度高傲,以致「溝通不良」。一個牽涉極大利益的變革,事先既不能廣為諮詢,內容自難兼籌並顧,結果當然「方法不對」,引來諸多版本挑戰,而且拖拖拉拉,形同凌遲股民。
馬政府以這「五不」亂政,不止見諸處理證所稅,其他施政亦然,只因證所稅萬眾矚目,特別突出,主政的馬英九須為此負最大責任。有如國人所見,證所稅倉促上路,政府既沒準備好,也不慎選時機,劉憶如且一路暴衝,有如當事人自道,那是馬英九要她強力推動的。惡劣的是,一旦劉憶如遭到圍剿,馬英九立即退縮,既不出面整合,也未留人,以致劉憶如有被「余文」之譏,而這正是國人所慣見的馬氏行事作風。
劉憶如當然也是咎由自取。為了強推證所稅,達成所謂「公主復仇記」,她先後有越級報告、假傳「聖旨」、神隱、砲打其他部會等演出。更足以凸顯其欠缺行政倫理的,她在股市盤中把辭職訊息貼上財政部官網,「請辭待命」期間頻頻以受訪或叩應放言高論。當事人也許自認與總統關係匪淺,從調教馬英九ECFA辯論到宇昌案一路立下大功,卻顯然看不清楚基本政治現實︰在馬政府做官,沒有人是不能被「余文」的,除了追求歷史地位的「今上」。
證所稅經此折騰,改革的實質成分蕩然,頂多只剩下「先求有,再求好」的自欺欺人。如今馬政府面對眾叛親離的局面,顯然以修正其立院黨團版為主的所謂「共識版」最可能強行過關。然而,這一版本被指為「畸形、怪獸、四不像」,用劉憶如的話,是「在上市櫃股票市場大量獲利的人,仍不須繳納所得稅」;公平稅改聯盟等公民團體抨擊這是現今所有版本中最爛的,「完全無法達到量能課稅的目的」。
證所稅至此,可能的結果比一開始就胎死腹中還糟糕。對馬英九及其同黨政客而言,表面上敷衍一番並對社會有交代,且博取改革之名,反正如今政壇「一切攏是假」當道,再增添一例也沒什麼稀奇。對台灣人民來說,馬政府幾乎沒有一件事能做好,越是重大的施政與變革,它總是有勇無謀,既無起碼的能力與決心,也不把人民因此付出的代價放在眼裡,卻又一味追求歷史地位與虛名;證所稅爭議只是再度照出它的原形,並且斷送今後實質改革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