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1自由時報  昏君在上 庸官尸位 親信出馬

上一頁 下一頁
 

20120921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大幅度調整國安、外交、兩岸團隊人事。在社會普遍對經濟狀況不滿,民進黨提出倒閣案之後,各方原預期馬團隊應至少部分改組財經人事,如今馬英九卻對民怨無感,反讓財經高官繼續尸位素餐,且透過親信出馬,掌控國安與外交部門,難怪這一人事異動飽受各界抨擊。

為什麼大多數國人都認定不換內閣不足以救經濟,連馬英九任命的監察院長王建煊都對「倒閣案符合民意要求」讚不絕口,而主政者仍堅不調整財經人事?本質上,這突出不把民意當一回事的馬氏一貫作風。在野黨撻伐這一人事安排為「牛頭不對馬嘴」、「要東給西」、「文不對題」,台灣人民更應關切,馬政府讓財經高官繼續擺爛的盤算︰反正救經濟在開會、喊口號、提方案之外已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何妨讓經濟繼續沉淪;有如二○○九年經濟嚴重衰退,次年因基期較低而反彈成長逾十%,它即以此驕示國人。執政者心態如此,就預示民生痛苦的現狀仍將持續,因為當前台灣經濟的麻煩非只短期景氣,而是基本結構出狀況。

也有人認為,這波人事調整,旨在轉移人民注意力,以屬於總統職權範圍的安全、外交人事新佈局,企圖挽回部分對馬英九失去的民心。從日昨出現少數為新人事塗脂抹粉的論調看來,這一盤算不無可能,卻仍不免最終以失民心收場。箇中道理很簡單︰不是適才適任,心腹上陣,既凸顯主政者欠缺自信,更自曝其無人可用的窘境。

王郁琦接掌陸委會,最足以顯示這波人事佈局的荒謬本質。四十出頭的他,成為陸委會最年輕主委;年輕不是問題,欠缺擔任這一重大職務所需的專業與歷練,尤其面對步步進逼的中國,令人不得不對這一人事任命反感。從其同黨立委以「鸚鵡」、「小木偶」、「金(溥聰)家軍」、「不能獨當一面」形容此人,加上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毫無與中國打交道與對外談判經歷,海陸兩個直接攸關中國政策的機構如此用人,即使「被統派」也因嫌與「上國」關係橫遭貶抑而有怨言,在形同兒戲的表象之下,主政者或有他謀。

金溥聰出任駐美代表,無疑最受矚目。身為馬英九最親密的戰友,與王郁琦一樣,欠缺派駐我國最重要友邦所需專業經歷,與外交事務並無淵源;出任斯職既違背他「不入府、不入閣」承諾,也為政治人物言而無信增添新例。金溥聰的人事,當事人宣稱是建立台美之間「沒有雜音的溝通」,惟各方有諸多揣測,從強化台美關係到「親美遠中」都有。至於其他人事安排,在「外交休兵」的政策之下,坦白說,人事異動猶如「親信」與「傀儡」之間玩大風吹的遊戲,由誰擔任何種職務都無關宏旨。尤其賴幸媛為馬政府親中政策遮羞多年,已成過氣;同樣過氣的江丙坤,則至少還欠公眾一個「存款因何大增」的說明。

無論如何,經過這次人事任命,國安、外交盡遭「馬家班」把持,內閣則繼續由「傀儡院長」當家;馬英九的意志與決定,從此據說可因「府院黨腳步一致」而得到貫徹。不過,在民意支持極度低迷之際,馬英九仍不惜拂逆民意,眾人都說該換的人事不變,也不在乎觀感,安排自己人掌控國家對外戰略關鍵職務;除了無視民意的馬氏行事作風,也預示在僅剩的任期「這個人」追求歷史定位的自我膨脹中,極可能準備在與中國關係大肆動作。

國人記憶猶新,一年前金溥聰在美國說過,不排除與中國談判「兩岸和平協議」。透過這一協議把台灣套入「終極統一」某種架構枷鎖,或至少讓雙邊關係成為無可逆轉,一直是馬英九沒有放棄的居心。就此而言,金溥聰使美或在尋求美國不阻撓或竟接受馬英九這一規劃,其他如修改兩岸關係條例等為此鋪路的工作,都是台灣人民必須嚴重關切的可能發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