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6自由時報  兩岸互設「辦事處」不可黑箱決策

上一頁 下一頁
 

20121016自由時報  

馬總統最近宣布,政府將通盤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儘速推動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以照顧兩岸廠商、學生,服務兩岸人民,並將此當作未來兩岸工作的重點。此議逕行拋出之後,陸委會與海基會針對這個辦事機構的定位與性質出現了不同的政策解釋,王郁琦稱,海基海協兩會互設辦事處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但若要提升到兩岸官方互設辦事機構,難度會較高。林中森則說:會積極爭取這個辦事處具備核發台胞證和入台證的功能。一個辦事處,居然在馬政府內部呈現各自表述的現象,可見這個政府的決策程序與品質有多麼糟糕。

過去四年多,主政者以率性方式推出各種內外政策的習慣,顯然到民調支持度已經崩盤的今天,仍然沒有作絲毫修正改變。諷刺的是,馬英九新近也說:未來要與中國就民主法治進行對話,這口氣應當是相當自豪於台灣的民主實踐,但若每次政府確定政策時,民眾根本不知道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從而也無法表示意見主張,這是哪門子的民主?中研院學者黃偉峰就指出,按照民主的原則,政府應該先將互設辦事處的詳細設想,儘速向全民提出完整報告,並要能獲得支持才對。

兩岸互設辦事處的複雜度在於:這究竟是一個服務性的組織?或是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單位?按照馬本人的描述,似乎僅具有服務功能,但若按照「一張白紙」林中森所露的口風,這就是官方性質的設計,兩種不同的定位,將分別面臨不同的問題與挑戰,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怎麼可以內容一片空白,就公開宣告已經準備修法,並且是「今後的工作重點」呢?

與中國互設辦事處之議,可以從幾個層次來討論。第一,這若是因應雙方交流日益密切所衍生的需求,因此設在兩會之下,純粹是要「照顧兩岸廠商、學生,服務兩岸人民」,則目前觀光局、外貿協會、台商組織,甚至銀行等等,都已經分別在中國設點服務,這些既有的單位早就承載了相關功能,新設的辦事處要如何超越現有的服務能量?同時,設辦是雙向的,海協會是中國官方對台機構的一條鞭組織,與陸委會海基會之間的性質不同,海基會的「駐京辦」在黨國威權國度的作用可以想見,但中國的「中聯辦」未來出現在民主開放的台灣,後續影響又將如何?

第二,若是具有政治性質的安排,如領事、領務的職能,則一上桌談判首將遭遇名義的問題,以及是否達成對等協商?在台灣而言,心裡想的是大使館或代表處,而中國一貫的態度絕對是港澳、省市級別的對待,則兩岸的發展已經到了處理政治性談判這等棘手事務的時機了嗎?馬政府的腹案又是什麼?這等大事可以排除公民社會的討論嗎?

第三,以馬政府開放中生來台就讀的模式,初試當時先在立法院信誓旦旦保證「三不六限」,待以國會優勢席位通過立法後,不出多時,現在已經轉而在「檢討」各項禁令如何調整開放的問題。複製這種「頭過身就過」的政策操作方式,則有可能將辦事處先置於兩會之下,降低其位階與政治敏感問題,以及民眾疑慮,未來再徐圖以量變造成質變,馬政府的「設計」到底如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政府,應該誠實以告、或一貫欺瞞?

第四,「兩岸辦事處」推展到極致,最終就是針對在中國經商、就讀的台灣公民,在大選期間接受授權,辦理分發選票的「通訊投票」與「不在籍投票」問題,國民黨是否有此「打算」?

馬英九宣稱要「儘速推動」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目標與內涵到底是什麼?政府必須秉持公開透明的民主程序,對社會大眾說清楚、講明白,國會朝野立委更要善盡把關之責,最少要把前述諸多疑點徹底釐清。以馬英九目前只有十三%的民意支持度,以及大眾對其執政能力的評價,他沒有資格先斬後奏、一人決斷、黑箱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