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自由時報
最近有人提到他們辛苦唸書考試,過關斬將為國家社會付出,不像有些人遊手好閒,不唸書,不找工作。
有的人計較:為什麼老榮民領有授田證,還轉換為補償金,還月領就養金,醫療免費,年節、年終慰問金?
更常聽到說:台灣之所以有今天,蔣經國、李國鼎貢獻最大。推動十大建設,設立加工出口區
(都在高雄),開放拆船業連帶激發鋼鐵業。工安、環境污染、工場內的衛生保健等問題,在經濟起飛的歡呼聲中,是不足輕重,甚至於被故意忽略的。可是誰想到,當初有多少人死於大仁宮拆船碼頭岸邊的塵爆、廢油爆炸?有多少前鎮與楠梓加工區的女工,中毒、罹患肝病、猝死,得到多少賠償?有誰紀念她們?
在高雄旗津大汕海邊有兩座公園—「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與「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或稱「旗津二十五淑女公墓」。坐車遊旗津的遊客,都要經過此地,但是絕少有人注意它們的存在,更不知道為什麼有這兩座公園。
前者有「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紀念出征南洋、中國華北、華東,甚至於參加徐蚌會戰及八二三砲戰的台籍老兵。其中去中國打共匪的,有一萬五千人。為國犧牲的,沒能受敬拜於忠烈祠。倖存的除了幾位領有榮民證以外
(不一定都享有上述的優遇),都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與物質補償。後者紀念加工出口區女工搭船上班,翻船慘死於海中。即使有人看到這座少女紀念碑,恐怕也不會想到,他們是致力於台灣經濟的尖兵。
(作者蔡勝雄 為台灣南社社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