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自由時報  「保一」證明ECFA危害台灣

上一頁 下一頁
 

20121105自由時報  

主計總處今年第九度下修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一.六六%調降至一.○五%。在說明部分,主計總處更指出「近年中國大陸產業供應鏈日益在地化、內陸化,與積極發展面板、太陽能及若干策略性產業等,亦將限縮我國部分出口成長動能。」

事實上,馬政府上台後大舉放寬赴中投資限制,導致台灣資金、人才與技術大量出走至中國,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早在二○○八年便已浮現。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商品占中國進口市場比重在二○○七年尚能維持十.五六%,全球排名第三,但到隔年就跌至九.一三%,而縱使ECFA在二○一○年九月生效,往後仍一路呈現下滑趨勢,到今年一至八月僅剩六.九二%,排名也被美國超越,淪為第四。換言之,台灣商品已陷入一方面難敵外國品牌的強力競爭,另一方面又被中國國產貨逐漸取代的雙重夾殺困境。

馬政府任內適逢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理應留住投資,強化研發與創新,保持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但卻是捨本逐末,反倒將一切希望寄託於中國採購團的「善意」,與ECFA的小額關稅「讓利」。如今證明失敗無效,拖累全民,馬政府須負起完全責任。

(作者黃子維 現任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