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自由時報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上一頁 下一頁
 

20121107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昨天宣布:願主動刪減國務機要費一千萬元,希望朝野勿再不必要內耗,回到拚經濟主軸。馬英九願刪國務機要費一千萬元,乍聽之下有點感人,但說穿了這又不是馬英九的錢!國務機要費少個一千萬,馬英九依舊可以過「月薪四十七萬、月存四十八萬」的好日子。可議的是,馬英九刪減國務機要費,卻牽拖到所謂的「希望朝野勿再不必要內耗,回到拚經濟主軸」。言下之意,現在的經濟衰退,好像是「朝野內耗」所致。拜託,馬英九早已「完全執政」,在立法院喊水會結凍,經濟搞不好根本就是「罪在朕躬」!

上週末國民黨召開中評會,支持度只剩十幾趴的馬英九,在黨內不少大老似乎也對他不留情面。榮譽主席吳伯雄說:有人認為就是因為馬的用人圈子小,使支持黨的力量離心離德;前總統府資政陳庚金在書面提案更痛批馬的用人:國家名器全憑主觀,毫無政黨政治基礎,以致含淚支持者眾多。最熱鬧的莫過於,連勝文「丐幫幫主」一說,讓馬英九顏面盡失,透過發言人反擊連勝文,但黨主席自己引發內訌,又讓許多國民黨人看不下去。也許是為了扳回一城吧,遂有刪減國務機要費一招。

老實說,即便以國務機要費而言,四千萬減去一千萬等於三千萬,這不就是馬英九剛上任的價碼嗎?口袋不是仍然深得很嗎?按照總統府給名嘴的說明,五十二%的國務機要費用在社福機構、公益活動,這不是開芭樂票給選民,又慷納稅人之慨嗎?而馬英九又說,他的國務機要費一向是公款公用,跟個人捐助公益毫無關係。照此說來,捐助公益還是用馬英九自己的錢,如此還能「月薪四十七萬、月存四十八萬」不是很奇怪嗎?特偵組是不是有必要對馬英九有無「業外收入」進行了解?

話說回來,我們並非主張總統不該有國務機要費,而是近來各種撙節方案的討論,其要旨不是枝枝節節的刪減,而是要建立可長可久、公平正義的制度。不論是軍公教,還是勞工、農漁牧者,都是國家的公民,政府有責任一體照顧,沒有尊卑之分。從退休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到立法委員的9A,到總統以降的國務費、特別費,因應國家經濟情勢有所調整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以「法治」為基礎,把過去黨國時代的「慣例」革除,建立合理制度讓全民同樣享有保障與尊嚴。

以上所言,屬於「節流」。台灣經濟衰退,當然要先「節流」,否則以政府的負債程度,稅收的短少程度,加上一堆人坐吃山空,台灣早晚會步上希臘等國的後塵,屆時連現職與退休軍公教都會遭殃,遑論貽害下一個世代。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開源」,也就是活絡經濟、鼓勵投資、促進就業、提高所得。問題在於,四年多來的事實證明,馬政府之於拚經濟是無能為力的,口號則層出不窮,這種「無能」既使台灣經濟危如累卵,也凸顯「丐幫幫主」的形容十分貼切。

馬英九曾追隨蔣經國,可惜,他只學到宮廷政治,沒有學到勤政愛民。不論政治意圖為何,大體上蔣經國對於平民百姓是不分族群地照顧,主動深入民間去體察人民的痛苦與需要;在致力經濟建設、協助企業家的同時,不忘維持官吏的廉潔、社會的均富。當年,蔣經國盡力網羅人才,決策前經常諮詢黨政要員;對中國始終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不幻想兩岸和平;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埋頭苦幹拚建設,不會拿來當作執政失敗的藉口;他用心經營台灣,許多人至今「有感」。唉,馬英九要拚經濟,至少應學學蔣經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