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自由時報  審慎對應美中領導人更替帶來的變局

上一頁 下一頁
 

20121109自由時報 

美國大選剛落幕,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接著開鑼,世界最富強與人口最多的兩個大國,連日分別透過截然不同的政治動員,決定國家領導人。有如世人所見,民主自由的美國,總統、州長、國會議員等公職人員,都由人民普選,外加創制複決的各地公民投票案。相形之下,一黨專政的中國,黨國領導人選以秘密協商決定,即使十八大已經開幕,最高決策的政治局常委是九或七人,外界仍不得而知;而會議期間尋常百姓不但無緣參與,異議人士遭騷擾,上訪民眾被驅逐,網路媒體受箝制,北京有如戒嚴,連鴿子都不准放,還要營造「喜迎十八大」氣氛,呈現「封天閉地謝黨恩」景象。

按黨國體制,十八大將進行黨的權力交接,明春人大、政協「兩會」完成政府換屆,主政十年的胡錦濤、溫家寶卸任,由習近平、李克強上台。「胡溫體制」掌權期間,中國經濟規模擴大,軍事力量增強,霸權之勢逐漸成形,令國際忐忑。另一方面,政治改革光說不練,權貴資本主義導致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盛行,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社會衝突矛盾尖銳,經濟成長在內外衝擊中明顯減速。這些問題,不但留給習、李新人極大考驗,也導致內部爭議,左右路線明爭暗鬥,薄熙來事件只是一個爆發點。

除了溫家寶承認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中國面臨的外部挑戰也很明顯。隨著經濟與軍事力量增強,中國當局近年逐漸揚棄鄧小平「韜光養晦」、「不搞對抗」原則,在經貿、外交、安全議題與各國衝突不斷,南海及東海的島嶼紛爭尤令周遭國家不安,也與它自稱的「和平發展」不合。美國因此於各國期盼之下展開「轉向亞洲」、「再平衡」策略,在歐巴馬連任之後,中國如果繼續現行路線,它與美日及各國的衝突不斷,實可斷言。

面對這些情勢,從台灣看十八大之後的發展,必須破除至少兩個幻想。首先是對習近平的幻想。由於這位中共第五代領導人曾在福建工作十七年,有人想當然耳把他列為「知台(灣)派」,進而對其主政後的作為有若干想像。不過,中國對付台灣手法萬變不離其宗,以「統一祖國」為最終目標。身為集體領導首腦的習近平,也將執行併吞台灣的工作,差別只在他承繼胡錦濤「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兩手策略,還是另起爐灶而已。

其次是經濟寄望中國的幻想。中國在內外變局之下,經濟高速成長已成過去,有如權威的「經濟學人」所指出,中國經濟於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已達顛峰,且有落入「中等所得」國家陷阱之虞,此後成長只會放緩。同時,它因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及一胎化,「人口紅利」漸失,經濟社會若不轉型,不但「世界工廠」掉漆,無以有效因應內外經濟變局,也將拖累今後發展。

面對中國經濟環境轉變,台灣有些政媒繼續鼓吹寄望中國的幻想,把中國當成主要市場,也期待引進中國資金振興經濟產業。事實上,台灣資金並不匱乏,中國資金卻包藏禍心,寄望中資只是提供對岸宰制台灣經濟的自找麻煩;有如美國國會所屬「美中經濟暨安全審議委員會」日昨公布報告指出,中國對美國公司投資急劇增加,但中資帶來的經濟好處不大,卻因中資由國有企業主導,對美國形成因應的政策挑戰。同樣地,把「工廠」換「市場」,勢必重蹈過去產業大膽西進中國的錯誤,導致現今台灣就業不易、薪水不漲、利潤微薄、產業經濟無以脫困的惡果,且將造成新一波產業及資金被掏空。

面對美中領導人更替所帶來的新局,台灣理應認清時勢,掌握機會,改變近年向中國全面傾斜的政策;這一政策表面上降低台海兩岸衝突風險,卻輕忽其間極大危機,讓台灣經濟、安全、外交逐漸被掏空而不自知。胡錦濤昨天一再宣稱「和平統一」,也拋出「和平協議」,台灣更須慎思明辨︰走回親美日歐民主國家的真正國際化路線,才能免除最終被和平、交流、利益、認同等「溫水」所煮熟的青蛙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