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5自由時報  解決台灣乾旱應有節流甚於開源的思維

上一頁 下一頁
 

20130325自由時報 

全球氣候劇烈變遷,各地紛紛出現反常現象,有些地方突然暴風雪,有些則發生嚴重乾旱,台灣今年的春雨為五十九年以來最少,多數水庫蓄水量劇降,造成水情緊繃,部分縣市已經採取限水措施。如果旱象不解,預計到了五月底,竹科等生產重鎮將受到重大衝擊,此刻政府除了進行人造雨,幾乎束手無策,江揆甚至呼籲颱風快來,帶來雨水解決乾旱。這種現代祈雨記的發生,意味政府的水資源政策只是靠天吃飯,並沒有解決乾旱缺水問題的良策。

台灣的水資源政策,一向欠缺永續利用的思維,而且在資源匱乏的外部環境下,本應著重節流,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卻本末倒置,將政策重心放在開源,導致旱象缺水問題無解,形成一再出現的嚴重困擾。探討如何解決缺水問題,且讓我們先檢視台灣水資源的實際情況。事實上,台灣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二五一○毫米,是全球平均值的二.六倍,但因降雨分配極不平均,約有八十%之雨量集中在五至十月夏、秋二季豐水期,加上地狹人稠、地形多山坡且陡峭,蓄水不易,是以總降雨量雖達一○三○億噸,但實際可利用之水量僅約一一七億噸,平均每位國民可分派之淡水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每年枯水期長達半年到三季之久,是全球缺水排名第十八的國家。

面對先天失調的水資源環境,政府一貫的應對辦法,是建造水庫、大量抽取地下水,亦即挹注最多資源在開源上面。然而,台灣地形特殊,地質不穩定,自然侵蝕、淤積嚴重,水庫乃是最不永續的水資源開發方式,而且目前水庫興建似已飽和,未來新水庫案要通過環評的可能性低;再者,抽取地下水,易造成地層下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鹽化、海水倒灌、土地流失等環境災害。換言之,在台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水資源的開源作法顯然已經到達了極限,必須思考節流方式,以增加用水效率取代水資源的開發,例如汰換水管,降低漏水率,清除水庫的淤積,與廢水回收利用等著手,才是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首先,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統計,去年的自來水管漏水率高達二十%,是位處沙漠的以色列五%的四倍。二十%的漏水率等於台灣自來水去年配送三十九.四億噸的水,只有二十八.四億噸的水送到用戶手上,流失的十一億噸水,是五座石門水庫的蓄水量,也是台灣水庫總蓄水量二十二億噸的一半。由此可見,降低漏水率是最有效的節水方式。而降低漏水率必須汰換老舊水管,目前老舊水管總長一萬七千公里,但政府的執行力卻很低,目前有一項汰換管線的十年計畫,預計投入六四五億元,要在二○二二年前將漏水率降到十五%以下,顯然緩不濟急。

其次,水庫淤積相當嚴重。北水局也指出,近年來每遇枯水期,台灣供水情勢即開始緊繃,與目前水庫淤積嚴重,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內政部長李鴻源宣稱,台灣的五十座水庫因淤塞嚴重,總蓄水量僅剩三分之二。因此若能有效排沙清淤,必可增加水庫的蓄水功能,強化抗旱能力。可惜政府常以排沙不易,作為怠惰的藉口,造成水庫清淤績效不彰。另外,廢水污水之回收再利用,更是節水之有效措施。目前台灣每天可回收處理再利用的污水約二六五萬噸,只要回收利用其中一半,可用水量就相當於興建一座翡翠水庫。事實上,部分用水量大的企業在用水回收上已見重大成效,如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與聯電一年的製程用水回收,估計可省下約二個寶二水庫蓄水量。

其實,節流甚於開源的思維,不僅適用於水資源政策,電力政策也應以節能取代新電廠的興建。舉例言之,全國照明若全面使用LED燈泡,一年可省下一座半的核四,如此將可避開核四不建即缺電的官方陷阱,真正建立一套與環保、生態相結合的能源政策。總之,以節流取代開源,避免過度開發與破壞生態,讓台灣成為一個永續生存的幸福國度,此其時也。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