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1自由時報  星期專論─從美台談判看兩會互設辦事處

上一頁 下一頁
 

20130421自由時報  

美國與中國是兩個對台灣前途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但兩國屬性與對台灣態度南轅北轍,一個是良性,一個是惡質;一個保障台灣安全,引領台灣走向民主,一個想併吞台灣,使台灣再失去自由與民主。

無庸爭辯,美國是台灣友邦,中國是台灣的敵國。與敵國談判應該比與友邦談判更謹慎,也是基本常識。

馬英九黑箱作業 急著靠攏中國

但馬英九一再以黑箱作業,不受國會監督,以一個中國框架與中國簽了十幾項協議,人民對他的信任度與滿意度都在廿趴以下,他還獨斷要兩會互設辦事處。

兩會定位為民間財團法人,只要地位對等,不傷害台灣主權國家地位,要互設辦事處並非問題,但對如此重大問題,馬英九的「大陸人」背景和偏離主流民意的「統派」思考,不能獲人民信任。

蔣經國敵我分明 三不抗拒中國

同樣是大陸人背景的蔣經國,對開放老兵返鄉探親,還要找回台參加國建會的賴義雄背書,渲染「海外台獨份子」支持老兵探親政策,而且,指定副總統李登輝處理探親專案。

蔣經國敵友分明,以「好漢打落門牙和血吞」的堅忍,處理美、中建交善後,全力維護與美國的實質關係;對中國則以「三不」抗拒。

相反的,馬英九對增進與美國關係並無興趣,對靠攏中國卻爭分奪秒。兩會互設辦事處,既非必要,對台灣也有害無益,他卻急於進行,難怪他的居心要受質疑。

以美國解密外交關係文件回顧,美國背棄蔣家政權,但對美台關係的重建,仍以友好、對等的態度進行,只是雙方對新關係的性質,立場各有堅持。

卡特對中國有承諾,也公開宣示在斷交後,美國要與台灣人民維持「非官方關係」。蔣經國則公開聲明,台灣與美國重建的關係應具「官方性質」。雙方談判者都以自己元首有公開承諾為由,不能接受對方的立場。

雙方重建關係的談判,即以互設機構的名稱與屬性為焦點。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華府會談,楊西崑問美方,台灣新成立的機構能否用中華民國代表(使)團(ROC Mission)、辦公署(Bureau),或局(Agency),或「中美關係委員會」。美方主談人蘇利文堅稱,雙方成立的機構不能是、也不應被視為官方,因此,「不能同意用中國、中華民國或其英文簡寫」,也不能同意用使團(Mission)、委員會(Commission)或局(Agency)這些帶官方意涵的字眼,或中美(Sino-America)這樣連結兩國的名稱。

楊西崑也問美方機構是否可以不用「美國在台協會」(AIT),改用「美國駐自由中國使團」(American Mission in Free China)或委員會、辦事處、代理處。蘇利文說這些名稱都不能考慮。楊西崑承認,他知道美方不會接受,只是奉命提議。

一月廿四日會談,美方對台北提議使用CCNAA的英文名稱沒有異議,但不同意中文譯名用「處」,除非台北願意公開聲明它是非官方機構。楊西崑表明台北不擬做此聲明,蘇利文建議Council的中譯改為「委員會」。

雙方對名稱的商討,凸顯美國機構名稱已用「台灣」,也未把「台灣」列入不能接受的名稱,但台北當局卻寧可選擇用無頭無腦的「北美事務協調會」,而不願明確冠以「台灣」,這是國民黨的偏見與盲點。

台北無法在名稱上得到「官方性質」,只好從另外四個細節著墨,第一是特權與豁免權的爭取。依國際法,只有外交、領事和國際組織人員享有外交特權及豁免權,因此,蘇利文在一月十六日的談判中即表明,美方不尋求駐台人員的官方和外交地位,也不能給予台灣駐美人員外交地位;但願意探討在行政上能給予何種特權。

台美關係友好、對等、互利

楊西崑提醒蘇利文,美國曾主動立法,對中國駐華府聯絡辦事處提供特權;國會的台灣友人也準備提案對台灣駐美人員提供特權與豁免,但台灣希望法案最好由國務院、行政部門自行提出。

第二是爭取駐美機構的數目。台灣希望保持十四個處,以便服務僑胞,並證明中華民國沒有放棄僑民,但實際意義在盡量維持原有外交關係的格局,突出官方性質。美方助理國務卿霍布洛克認為十四個處太多,美國考慮讓台灣在舊金山、芝加哥和紐約等主要城市設分處。

第三是保證雙方官員能接觸、會談。美方同意台灣技術層級官員,如國貿局長,可以與美方官員直接談判貿易事宜,但協議要由新成立的機構簽字生效。

第四是互設機構的簽證功能。美國法律規定只有領事官才能簽證,因此,在台灣提交的簽證申請,內部作業是由美國駐香港領事簽發;同時在護照上簽證的做法不變。

在美方設定二月十日為談判限期的壓力下,雙方在當天以「同意互不同意」的方式,解決「非官方」與「具官方性質」的分歧:台灣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美方可以公開說明,台灣的主談者告訴美方,他們成立的機構是美國在台協會的對口單位,屬「非官方」;台灣方面對如此聲明不會否認。

台灣只要求他們可以陳述,因為成立北美事務協調會需要經過立法與政府撥款,因此帶「官方性質」;美國對此也不加反駁。

台灣與美國關係友好、對等和互利;美國並未要求台灣承認是它的一部分,才與台灣交流;雙方互設辦事處,也彼此有利無弊。蔣經國政權力爭台灣的最佳利益,而美國也表現善意,逐步放寬特權、辦事處設置、官方接觸、互訪及簽證作業,以符合台灣的利益。

馬自投一中羅網 有利中國統戰

但中國對台灣有併吞的敵意,絕非友好。馬英九自投「一中」羅網,排除對台灣最有利的國與國關係,既然如此,互設辦事處對正常業務並非必要,也只有利於中國對台統戰,對台灣有害無益。中國得寸進尺圖謀台灣,馬英九卻只知依中國意旨辦事,台灣只會加速被扼殺。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