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3自由時報
馬英九上週在與史丹福大學視訊會議時提到,陸客來台觀光與陸生來台就學,會因這些人在台灣見證自由,回去後成為中國民主的火苗,有助於人權在中國的推進;不少綠營人士也將陸客與陸生來台,與在中國宣揚自由民主掛勾。這種主張似是而非。
雖然接觸可能會帶來變化,不接觸可能連變化都沒有,但是接觸的效果、什麼樣的接觸會比較有效、需要多久才能出現變化等,這些變數才是決定政策的關鍵。如果增加陸生或陸客與台灣的接觸,就能給中國帶來民主改革,請問,有這麼多台商直接在中國耕耘幾十年,有對中國民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過去三十年來,有這麼多中國學生留學美國,請問中國是走向更多民主還是更多的政治限制呢?
如果將促進民主與人權,視為對中交往的重要任務,不如光明正大積極支持在中國推動民主與人權的個人或團體;將民主人權法治納入與中國對話的議程;在訪問中國時,也將探視維權人士當成必要行程;在這些人受到壓迫時積極聲援,並對其家屬生計給予協助等。特別是在兩會協商時,除了放入人權議題外,還可列出政治犯清單,做為檢驗的標準等。關鍵是,要對中國境內的人權推動者、獨立知識人、公民運動家等給予支援,畢竟這些人才是推動中國走向民主的關鍵力量。
既然陸生或陸客與促進中國民主關係不大,對於陸生與陸客政策應該要問的是:我們希望透過吸引陸生與陸客來達到什麼目標?這些目標的有無才是評價陸生與陸客政策的標準。不要一方面奢談陸生政策是為了促進中國民主,另一方面對劉曉波事件反應麻木、以種種理由不讓達賴、熱比婭入境,阻攔法輪功成員對來訪中國高官抗議等。如果真的認為促進中國民主有助於台灣及兩岸關係,就從聲援並幫助中國內部推動民主的力量做起吧!
(作者賴怡忠 現任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