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0自由時報
連日來,許多媒體評論都對白衫軍所代表的公民運動意義讚譽有加,彷彿八月三日起台灣公民運動就跨越新的里程碑,邁向成熟公民社會之路。
雖然這次活動沒有政黨運作色彩,純然訴求正義,但對於政治稍有觀察的人應該都能看出,這一次運動的背景正是奠基在對政府有強烈的怨與不滿上。在下士之死這個主題外,還穿插著許多近來爭議的主題,包含大埔、核四、服貿。
貴報八月六日的社論中提到「當權者扈從唯恐在野黨獲益的心態」正是關鍵。當在野提出不同的主張被抹成政治惡鬥、在野制衡的力量弱化之餘,社會不滿情緒必須靠「純公民運動」才能抒發;然而,公民運動如何有組織地針對不同議題持續監督政府?每半個月就集會二十五萬人?
公民社會制衡當權者的力量被切割為:體制內「抹黑成政黨惡鬥」,體制外「無法持續且有組織地監督政府」,使得兩股力量無法統合。執政者這次雖低頭,但後續制衡的關鍵在哪?
即便這一次白衫軍成功,後續能否對政府持續監督、施壓仍待觀察。合理的政治應可尋求社會成本較小的解決方案,而非累積強大民怨之後,才用公民之眼的怒吼壓回!
(作者江駿宏 為中山大學碩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