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6自由時報  看問題︰阿拉伯之春國家 和平比革命更難尋

上一頁 下一頁
 

20130816自由時報  

〔編譯張沛元/紐約時報十五日報導〕從突尼西亞、利比亞、敘利亞,到軍方血腥鎮壓反對派的埃及,對這些曾接受「阿拉伯之春」運動洗禮的北非中東國家而言,革命激情過後重拾和平穩定的困難度,更勝當年盤據街頭全民齊心推翻萬年獨裁者。

中東歷史學家與分析師認為,引爆阿拉伯之春的長年獨裁統治下的政經停滯,也讓這些國家在革命後缺乏重建新政府與公民社會的能力;儘管部分人民起義運動達成推翻獨裁者的最初目標,但包括民主、尊嚴、人權、社會平等與經濟安全等更廣泛的志向,現在卻彷彿更遙不可及。

黎巴嫩潮流報政治分析家納歐姆指出,舊區域秩序已消失,新區域秩序還正以鮮血描繪打造,這得花上好一段時間;這在敘利亞、利比亞、埃及或突尼西亞都是如此。此外,阿拉伯之春還暴露與加劇世俗派、伊斯蘭主義者,以及各不同宗教派系之間的深沉的社會分裂。華府智庫蘭德公司的中東專家馬丁尼說,這是強力極端版的政治兩極化,雙方都想把對方踢出政治舞台。

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藍迪斯說,大多數遭阿拉伯之春衝擊的國家本早已踏上歧路;一如政治壓迫,年輕人口暴增、失業、物價飛漲與乾旱所造成的經濟困境,也把民眾逼上街頭;就許多方面而言,阿拉伯之春是暴露出這些國家弊病叢生的警訊,「這些國家全是輸家」。

歷史學家指出,任何根本性政治改變,都得耗費數十年或數代時間才能達成;一九六八年的捷克政治民主運動布拉格之春或許失敗,但卻促動最終導致九○年代蘇聯崩解的東歐劇變;影響超過五十國的一八四八年歐洲革命浪潮雖遭保皇派部隊鎮壓,但卻播下形塑未來歐洲歷史的革新政治思想的種子。

無黨派的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顧問雅庫班說,他不會把阿拉伯之春所帶來的轉變一筆勾銷,這些國家只是進入一個極端動盪時間。埃及憲法專家阿里就說,阿拉伯之春國家人民痛罵領導人如今顯得稀鬆正常,但這在數年前簡直無法想像;長期而論,言論自由與政治自由化的活力,能帶領阿拉伯之春國家邁向具有建設性的方向。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