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5自由時報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週二結束,發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由於五千字的會後「公報」未公布具體經濟改革
措施,只提長遠目標和原則,加上官方文件所必有的教條與口號,甚至老調重彈,顯然未能符合各方期待,亞洲金融市場反應冷淡,中國的上海和香
港股市都因此下跌。
三中全會廣受矚目,有虛幻也有真實。一方面,鄧小平一九七八年在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口號,被視為中國邁向經濟蓬勃發展的開
端,如今黨國體制面臨諸多挑戰,不少人期待這次會議能再創當年會議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不過,有如在「六四」天安門事件被迫下台的總書記趙紫
陽助理鮑彤所曾指出,把三十五年前的三中全會說成「改革開放的大會」,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不過,中國當今必須大力改革,卻是不爭的事實。經濟上,「人口紅利」不再,「中等所得陷阱」已經到來,國有企業與銀行主導的經濟發展無以為
繼,依賴大量投資及出口的經濟模式必須轉型,而影子銀行、地方財政黑洞都已危及財金穩定。社會上,貧富懸殊、官僚腐化、土地移轉、戶口制度
及農民權益,都問題嚴重,以致社會維穩經費多於國防。政治上,中國打壓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的惡名昭彰,在國際評比總居末段班,且正影響進一
步經濟發展;有如知名經濟學者吳敬璉在會前所警告:除非有伴隨經濟改革的政治改革,中國將面臨危機。
就此而言,這次三中全會顯然令許多中國人失望。「公報」所突出的,是宣稱二○二○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宣布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決定「中國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至於廣受關注的經濟改革,它強調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使市場
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做為「中國改革新程的總綱領」,它略過國有企業壟斷和改革問題,立即招致「國有企業成為三中全會的贏家」之譏評。更受議論的,習近平經由三
中全會掌控安全和經濟,進一步鞏固權力︰國安會與改革領導小組都將由他主持或主導。中國一個更集權而保守的局面,正在形成。顯然,習近平走
的並非自由開明路線,他在政治上仍以維持黨國統治為最高考量,改革侷限於經濟、社會層面。
觀察中國近年發展,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的「改革政經分離」、「有所變、有所不變」,並不令人意外。中共從鄧小平以來的路線就是如此,它在有助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之際,也形成權貴資本主義,並導致如今政經社會明顯困境;習近平沿襲「鄧小平模式」,吳敬璉的警語是否成真,是各方今後拭
目以待的重點。
可以預見,「新強人」習近平今後有了國安會,打壓國內異議人士不會手軟,圖博人民和維吾爾族剉咧等,對台灣也勢必加緊軟硬兼施,這是我們所
面對的極大考驗。
過去五年,馬英九雖然總統當得窩囊且大失民心,向中國磕頭卻不遺餘力,追求「馬習會」幻想急切;ECFA讓台灣對中國門戶大開,經濟陷入低
迷不振,如今又宣稱「開放帶來繁榮」,企圖一騙再騙,強要服貿協議過關。習近平經濟改革若出亂子,對台灣衝擊非同小可,馬政府卻偏把幾乎全
部經濟未來押注中國,不但暴露於極大風險,且受制於對岸。
另一方面,中國從不掩飾謀取台灣的打算,當然也不因馬英九磕頭而鬆手。美國國會任命的「美中經濟安全審議委員會」最新報告指在台海和緩的表
象之下,中國仍對台灣進行「積極的諜報活動」,只是例證之一。面對「新強人」習近平勢必不斷出招的新局面,關心台灣前景的人們,不能再讓馬
英九繼續胡搞瞎整,反對服貿協議就是最具體的「拒馬」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