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7自由時報
數年前筆者在地方任職時,曾接到上級指示,要求立刻找出一塊二十公頃以上完整的農地,提供給某大企業投資做畜牧經營;忙得人仰馬翻。在遍尋無現成農地可以低價提供後,竟有該財團內部幹部逕向政府部門高層獻策,可以採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先找土地規劃成酪農專區,再以政府開發需要為由,強制廉價徵收鄰近農地;最後透過資格限制等方式,將土地轉手入財團手裡。
此種遊走法律邊緣(幾乎是今日苗栗大埔農地徵收的翻版)的做法,令筆者相當不以為然,也不願配合辦理,該案遲遲無法順利推動。當初筆者即認為,這樣財大氣粗的財團,若真的有心經營畜牧產業,對繁榮地方經濟和增加就業機會當然會有幫助,惟應該循正常管道,自己花錢向農民購買農地或向台糖洽租土地來經營,而不是走巧門來為自己謀利。
由此也可以想見,地方基層公務員在面對這些與長官有「深厚交情」的大企業時,是如何的惶恐無助,敢依法行政公事公辦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否則隨時有被冰凍或解職的風險。外界在批評基層公務員執法怠惰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關心一下,當前基層公務員所面對的處境,給他們支持,讓他們能勇敢堅持下去。
此次國內混米、油品出包均有大廠赫然列名其中,讓外界大感意外。有了先前經驗,筆者一點都不會驚訝。在國內,不顧商業道德、表面偽善的大企業比比皆是,民眾該慶幸這些財團的劣行能早日敗露,否則對台灣社會的危害更大。
更令人警惕的是,黑心油事件中,竟有大企業對兩岸民眾差別待遇,做出不同的道歉聲明,讓人不禁懷疑這些大老闆平日勤於遊走兩岸,為兩岸經貿合一敲邊鼓的同時,是否也會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傷害台灣人民權益的行為?這恐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在進行式,台灣老百姓應該要提高警覺,別被賣了還傻傻的幫人數鈔票!
(作者江承文 曾任地方農政公務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