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機後的有趣追思會片段,李筱峰教授跳舞、杜正勝院士唱歌,讓人對學界嚴肅印象的老師們,驚奇!!!
林秋梧早在文化協會的年代即呼籲大眾要覺醒,要做個現代公民,不要迷信亂拜拜;所以拜台灣神就是要我們尊敬有意義的對象,也是當年林秋梧提倡的精神。
目次:
新聞稿 紀念碑文 追思會流程 外甥孫發掘舅公史料 《台灣革命僧》我讀我評 大地相關報導 認識我們
附錄: 李筱峰教授「台灣歷史人物析論」教材
他充滿正義感與反抗性格的詩「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濟弱扶傾的性格、勇敢的抗爭精神,啟蒙台灣人自知、自覺、自主性,是真正的大愛修行。
正道不容歪曲與誤解,仙佛名號不可用來作擋箭牌,上帝的福音,亦不可被世人用意解說,所記載的文字,只是一種導信的現象,看出文字中的精神,才可以明白其中真理,這種真理,很難用有限的文字加以描述。
這種「願同弱少鬥強權」的精神,才是林秋梧心目中「普渡眾生」的精神,才是真正「菩薩行」的極至表現。
林秋梧英年早逝,資料早已塵封在“舊紙堆”裡面,現在佛教界留意他的生平事蹟,學術界研究他的「一佛」思想、左翼思想、歷史唯物論詮釋佛理、解放運動等,關鍵就在於有人把史料發掘出來,第一位發現者就是李筱峰。史料如果沒有被挖出來,就沒有後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