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20140512自由時報  為什麼樹總是被我們犧牲?
台灣印象 -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5-16

張聖琳、黃鈺琦/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學生

四月底,當全台灣都在關注核四抗爭時,台北市光復南路與忠孝東路口大巨蛋工地邊的數十棵老樹,因為遠雄趕工移樹而慘遭毒手。在此之前,遠雄早已毀掉了菸廠內上千棵老樹,毀掉了日據時代留下來的松菸工廠。接下來,遠雄還打算咬一口國父的屁股,把國父紀念館圍牆外的數十多棵白千層、楓香等老樹給移走。這一切災難,都源自於馬英九卸下台北市長前兩週,強行批下公文,硬塞在繁華台北東區的大巨蛋。

遠雄打算移掉的這群老樹,是台北盆地都市發展史的見證者,它們在土地扎根時,台北盆地遍地良田,光復南路才剛從石子路鋪上了柏油,忠孝東路、逸仙路、仁愛路等林蔭大道,是人們想都想不到會出現的榮景;當時的光復國小操場上只有兩棟校舍,連國父紀念館都尚未誕生,台北東區是外鄉移民低階白領少數買得起房子的邊陲地區。

這群老樹還見證了台灣藝術文化發展史。數不清的國內外美術展、音樂與藝術表演,曾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數不清的藝人,曾在這裡走過金馬獎的紅地毯;數不清的作家和藝文愛好者,曾漫步在光復南路樹群下,從華視附近走到國父紀念館看藝術展演,再到荷花池享受樹蔭下的微風,在鳥影蟲鳴之間探索生命真諦,點滴培育出台灣文學與藝術的深厚底蘊。

已故音樂人馬兆駿創作的經典民歌《木棉道》,正是他年輕時每天往返光復南路接送女友,被滿街火紅的木棉花景象感動而寫成的。這首浪漫曲調,自民國七十年代以來,傳唱了數個世代,甚至被編入了國中音樂課本。

孫中山先生曾強調,「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這是一個十九世紀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前人將國父逝世紀念日訂為植樹節,提醒自己國家與人民的命運與樹密不可分。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台北市政府卻為了所謂的「國際城市競爭」,砍掉林口森林一千三百多棵樹,建造只要使用十幾天的世大運選手村;毀壞了松菸園區這一大片前人為後人種植的老樹,連國父紀念館的樹也不放過?
芬蘭著名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專家伊利爾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麼。」一九八五年日本福岡世大運以興建體育館過程中不砍一棵樹為榮,反觀台北市政府呢?是否台北市只追求金錢與虛名,不要文化和生命?

在全世界都在談綠色設計、永續城市的今日,保留既有樹群、植栽與在地紋理,早已是道路設計最基礎的入門要求,而台北市民居然還必須日夜住在街頭,以肉身護樹的抗爭方式,來「請求」台北市政府和遠雄「變更道路設計,以路就樹,原地留樹」,這真是台北市政府的天大恥辱,文化局如何還能驕傲地宣稱台北市是二○一六年的世界設計之都?面對這樣言左行右的矛盾,台北市民只能自我解嘲,台灣版的世界設計之都果然獨步全球。

把大巨蛋建在台北東區是一個根本的錯誤,遠雄滅樹已成慘案,但是台北市政府還有機會,市民用盡心力保下的老樹還矗立著。請台北市政府善用進步的思維,讓光復南路、忠孝東路的樹群留下來吧。用謙卑的、愛護環境、彎下腰來呵護土地的方式,告訴市民,你真的熱愛這塊土地,和我們站在一起。
 


分享:Facebook! Plurk! LINE send!  
  
 
< 前一個   下一個 >
© 2024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台灣人拜台灣神 不做無根之民
Joomla!是基於GNU/GPL授權的自由軟體. 中文版本由TaiwanJoomla製作.